一位叫“文学之新”的网络作者说,他看到浙大教授郑强做报告的一个视频后,写了一篇《从国内学霸解码北斗到XX日记送XI方,郑强教授这番话一针见血!》
郑强教授这“一针”见了什么“血”呢?
在报告中说:”那天……被炸,晚上我跟浙大的学生上课,博士生课我就上不下去了,学生都在讲强哥今天怎么不说话了?我说我在想该不该给你们上课,值不值得给你们上课,过两天你们跑到米国的公司,说不动哪天我们跟他们干起来了,说不定他们的dao弹上就有你生产的高分子橡胶圈,飞到杭州一下子就把我……”懂了——自己教的学生,有朝一日可能会打到老师自己。郑强教授担心这个。
“文学之新”又说:“FF日记也好,清华女生(即解码北斗的“格蕾丝”)也好,我们之所以反应激烈,并不是因为她们已经对我们造成了多大的危害,而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竟然会帮助别人对付我们自己。谁说文学、科学无国界?”
郑教授的担心,以及“文学之新”的“反应激烈”,完全可以理解(假如FF确实是“帮助别人对付我们自己”)。没有一个老师会愿意自己教过的学生为对手(或敌国)服务,损害自己的祖国。
但是,怎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郑强老师的学生不去“跑到米国公司”求职、就业,这样,就不会发生该学生参与研发制造的高分子橡胶圈装上米国DaoDan飞到郑强老师头顶这样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高校毕业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不到米国公司就业,先不说学生是否都愿意,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全部由本国公司包下来,做得到吗?就是做得到,又如何保证这些中国公司都不做外贸生意,不接米国的订单?只要有一件产品满足了米国的需求,不就是增强了米国的实力,威胁到了中国?
中国的大学有很多外国留学生,他们毕业后不可能没有人到米国公司工作,或者去米国本土工作,为美国服务。要避免这个结果,好像更困难了?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除郑强老师的担心:中米两国不再来往,中断教育、贸易等关系,中国的孩子也不到米国去留学,更不移民去米国。但是,这样不就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前去了,能这样做吗?
“文学之新”还提到钱学森,说“当年钱学森先生多不容易才回国,不久前高通、谷歌多次找我们中兴、华为的麻烦,现在西方一直想甩锅给我们,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我们怎么能不反应激烈?”
这段话,把好几件事情放在一起,作为“我们怎么能不反应激烈”的理由;其实,“钱学森回国”这件事,“反应激烈”的是美国。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深造,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上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想回国,受到米国政府阻挠——反应激烈,因为他们认为一个钱学森可以抵5个师的兵力。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年轻人出国留学,对留学生本国也是有利的。问题是,在留学生就业这件事情上,很难实行“计划经济”,也很难统计,本国学生外出留学后,到底对外国贡献更多,还是对本国贡献更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开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其中有众多留学生的贡献。
记住这一点,看到中国学生为美国公司服务,可能就不会那么“反应激烈”了。
那么怎么避免中国学生为米国工作,最终损害中国呢?最好的办法是两国不要撕破脸皮,不要变成敌人。当然,怎么去做,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在制订外交政策时,应该会把郑强教授的担心考虑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