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台上做报告,在报纸、电视的时政新闻上露面,官员还可以怎样跟民众交流、沟通?
昨天,2月11日,中国经济网的官方帐号转发了浙江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的一段语音,并转成了文字。这段语音时长7分43秒,大约900字。
朱建军说:“当前是抗击疫情的一个关键时候,但是我也一直在想,住在海宁的也都是新海宁人,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忘掉呢?这些新海宁人都是我们海宁的建设者,是海宁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些新海宁人回不了他的家呢?”
现在,浙江很多地方的疫情防控,采取封闭小区、村庄的办法,这对防止疫情传播是必须的,但是,春节后一些返回打工城市的新市民(如新海宁人),到了目的地,进不了城,进了城进不了小区、村庄,生活无着落。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又需要劳动力——恢复发展经济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
两难的处境,让朱建军凌晨两点还醒着,想对人说说心里话。
官员采取这种倾吐、谈心的方式,与民众交流,还比较少见;在受众当中引起的反应、反响,令人欣慰。
这段语音及文字,由大潮网的官方公众号发布后,网友的评论大致有三种:不少人说:说半天也没有说出怎么办,跟没说一样。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对朱建军的处境表示理解,也说了自己的处境和所看到的情况。第三种,提出自己的建议,如由政府出资,给返城务工人员安排住所……
即使是认为朱建军说了也白说的网友,语气也都是平和的,没有说很刺耳的话,更没有说粗话的。
午夜倾诉,朱建军的诚恳,谁都听得懂;平等、平视的姿态,就是对市民群众的尊重。即使有几个人言语过激、过分,也不必太在意,或者说,大可以忽略过去,不必追究、追查,把一点小摩擦放大。只要你内心是诚恳的,坚持这种平等交流,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理解,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会自动消失。
即使网友的建议没有采纳的价值,这次语音倾诉,也收获了最有价值的东西:官员和民众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如果官员和民众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这样的交流沟通成为一种常态,既是民众之幸,也是官员之福。政府部门的举措,更容易得到民间的反馈,什么该坚持,什么应该改进;什么应该缓行,什么需要快进,职能部门心里会更有底。有了失误也容易刹车、纠正。工作会更有效率。
政府与民众之间,有了解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信任。虽然信任是相互的,但在官民之间,还是要官员先作出信任民众的表示。因为政府掌握着决策权,掌握着社会资源,是主动的一方。
朱建军处在两难境地中,不无被动;但是,他倾诉于民,求计于民,是在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促使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一些网友在评论里说,他们从语音中听到了一个市委书记的责任感。正文(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