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国强/
昨天,即2月6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湖北有两位医生受表彰了。一位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另一位,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因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给予记大功奖励。
2月2日的《长江日报》上,有一篇报道,是写张继先医生的。张继先医生的事迹传开后,被称为“疫情上报第一人”。
长江日报的报道说:记者多方求证,各方信源均证实是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并评价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问题是,张继先医生及该院最早上报疫情所争取到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吗?还是被浪费了?
特别是“人传人”的问题,张继先的重视,与后来的忽视,形成鲜明对比。不信可以看报道——
早在2019年12月26日,张继先接诊了4名患者,有三名患者是一家人,先是父母来看病,后来儿子也来了;另一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这4名患者症状相似,都是肺部发炎。张继先感到“不对,有问题”。
12月27日,她把患者情况院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
12月28日、29日两天,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3位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这一下就有7个一个一样的病人了。“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张继立即又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
12月29日下午1时,医院领导组织了各科室专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了逐一讨论后决定: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
在上述诊疗、上报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人传人的问题。
在这篇报道中,张医生的一系列所做所想,都表明,她在接诊过程中,她具有明确的“人传人”意识,她就是把“人传人”当作一条底线来采取措施的。
张医生最初分析:“一般来说,一家人来看病,只会有一个病人,不会三人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报道中这段话打上引号,表明这是张医生的原话。来自海鲜市场的4名患者症状相同,也指向“人传人”的可能。
报道说,从发现那一家三口起,张继先就要求呼吸科所有医护人员戴口罩。医院给他们科室批了N95专业防护口罩“。与此同时,张继先嘱咐科室人员在网上订购了30套细帆布的白色工作服,12月31日那天,这批被她视为隔离服的工作服寄到了科室。这些措施,不就是防范“人传人”吗?
报道说:“从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现在,张继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这不是重视防范人传人的结果吗?
那么,医院领导在向上级报告时,会不会把“人传人”这个问题忽略、过滤掉了?应该可能性不大。不是意识到人传人的可能,上报就没有那么紧迫。那么,张医生及医院意识到人传人问题,是在哪个环节忽视、轻视的呢?
我们知道,确认“人传人”,是钟南山到了武汉后,1月20日做出的明确判断。此前,国家疾控中心等部门的几位高级别专家都很“保守”,公开发言的措词是“未发现明显人传人”,或干脆否认会人传人。
专家“保守发言”的理由之一,是病例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疫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是,同样的情况,也可以这样宣布:“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这两种表达,表面看,前一种比较“保守”,留有很大余地,“未发现”,就是说,以后可能发现。现在不“明显”,以后可能明显。不管疫情向哪个方向发展,专家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对专家来说是“保守”的判断,对公众来说则是冒险的。“不排除人传人可能”,这个判断或推测更倾向于疫情可能加重的可能性,对公众有警示作用,可以提前准备。但是,预警如落空,会被埋怨,招来“引起恐慌”之类的批评,上级可能会追责,为自身“安全”考虑,还是“保守”一点好。这样的选择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同样是专家,钟南山为什么敢冒这个风险,明确宣布会“人传人”?
如果没有钟南山出来说话,“人传人”的确认,是不是还要延后?那么,对疫情的各种防控措施,岂不也要延后?
现在我们知道,不但“人传人”的问题迟迟不能确定,有几天时间,官方还中断了疫情通报。但是,这几天中,“人传人”会通报的中断而停止了吗?
张继先医生因为是“疫情报告第一人”而获得嘉奖;那么,有没有人,应该为疫情通报的延误而受到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