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造窑到吹哨:事情也许可以不这样?

(2020-02-13 16:04:42)

李文亮事件,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结局,是不是可以避免?事态是否可以不走到现在这一步,就在中途某个点上停下来?

比如,发现李文亮在群里发了有关肺炎病人的信息,警方可以找他了解情况,明确要求他不再向任何人散布相关信息——事情就做到这一步,就到此为止,可以不可以?

但是停不下来,行动在继续——训诫。李文亮没有抗拒,很服从,在训诫书上签了字。好了,到此为止吧!但是没有,还要升级。

李文亮等8个人上了新闻,还是央视新闻,央视多个频道的新闻节目。李文亮等人有了一个公众形象,一个称号:造谣者。

如果事态可控,李文亮等人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也可控。你说他是什么,公众就以为他是什么。但是,疫情不可控;与疫情相联系的李文亮等人的社会声誉就变得不可控。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事态的反转,舆情也反转了,对李文亮等人的社会评价权,即话语权,也发生了转移;“吹哨者”的称呼出现了,“造谣者”的称号被颠覆,“造谣者”这个“坏词”, 在实际使用中成了一个好词,“谣言8人组”,“谣言八君子”,人们在用它称呼李文亮的时候,显然同时另一只眼睛在看着公权力部门——你们不是说他造窑吗?好吧,我就用造谣者这个称呼他,赞颂他。到了这一步,李文亮的形象,已经摆脱了公权力部门的管辖范围,或者说权力部门已经无法左右公众对李文亮的认知、评价,一如疫情的失控。

围绕着李文亮,公众舆论与公权力的对峙态势就形成了:你说他造谣,公众却称他为吹哨者;你想控制信息传播,恰恰是控制行为助推了信息扩散;你想维护局面稳定,反而弄得群情激愤……

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其严重性,到了地方政府无法收拾的程度。一个普通医生的去世,会激起全国性的情绪浪潮,以至于惊动中央,派出国家级的调查小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