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设“你家死了四个人”,这个老师得了什么病——道德视角之外的思考

(2018-10-21 19:15:18)
标签:

杂谈

        一些事情,仅有道德考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道德之外的思考。比如最近的川大学生请假事件。

       19日有网友爆料,四川大学声乐系一同学因外公去世向合唱老师请假,该老师表示:“你可以回去,但我要扣分。”随后,该老师在全年级合唱课上公开拿这位同学的家事做例子说:“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该学院规定一学期内请假不能超过四次)。这位老师的言行在学生中激起强烈反弹。四川大学了解情况后连夜调查,要求涉事教师向学生道歉并且后续澄清,取得了当事人的谅解。

       看到这个消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师德怎么这么差?网上很多人也是从师德角度提出质疑的。但是,这位老师的言行之离奇、离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怎么连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他怎么会连这个也不知道:当众假设学生家里一连死四个人,会在学生中引起什么反应?显然,他对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何种观感,没有预知。他不知道,自己说这种话,会让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会引起他人什么反应?他对自己、对他人都缺乏预知。他的认知出了问题。许多在众人看来是“奇葩”的言行,很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内心缺乏评价标准和尺度所致。因此,这位老师的表现,让人怀疑他是否有某种人格缺陷或情商缺陷。

       所谓人格,一般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所谓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情商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或多或少会有各种问题甚至缺陷。如果某种缺陷比较严重,会投射到儿童的人格(或曰个性)中。如果家庭环境长时间得不到改善,而且在后来的教育中也得不到纠正,那么这种缺陷最终固化成为一个人的人格缺陷,他们的性格、气质、心理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畸形;成年后,这种人格缺陷将成为他们与他人沟通的障碍。

       我们不知道这位老师以前具体经历过什么,但如果他一直是在一个基本正常的环境里长大,具备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他应该不会有如此出格的言行。因此,发生在川大音乐系的这一事件,是对所有父母的提醒,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提醒:注重孩子的人格养成,注重人格教育。

        这样的呼吁有多少效果,可能要因人而异,因校(长)而异。要看谁更能与应试教育周旋,更能从激烈的升学竞争中争取到一定的空间与时间,来照顾学生内心的需求。

        放大到整个社会空间,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普遍习惯从道德角度评价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很少从道德以外的视角分析认识人和事;如果有谁从道德以外的角度分析一个千夫所指的坏人,会有巨大的道德风险,人们会谴责你“同情犯罪分子”,会质问你“立场站到哪里去了?”道德评价除了给人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之外,对事物是没有解释能力的,不能帮助人们了解事情发生的复杂成因,也就堵塞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类似川大学生请假事件之后,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总是以“加强师德教育”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来收尾。似乎道德话语能够弥补道德之不足。就好像一个人营养不足,不是给他的身体补充营养,而是送他一本讲营养的书,让他补充营养知识。

        在历次公共事件争议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网友的道德指责往往伴随着暴力语言。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自认占据道德高地时,内心往往充满正义感,充满道德激情,与之争论者,不仅仅是辩论对手,而且还是道德上的敌人,这时,道德语言就趋于激烈,语言中很自然会出现暴力倾向。如果在道德之外有学理思考,道德激情就会受到理性的制约,不至于溢出、泛滥成为暴力语言。

        道德评价是一种末端评价,即对事态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无须太复杂的分析,也就是说,参与道德评价的门槛较低而获益(道德优越感)大,因此道德话语往往占据多数优势;其他话语如学理话语、专业话语因为要作细致具体的分析,显得婆婆妈妈,不像道德话语那样简单明了,斩钉截铁,在气势上学理话语专业话语就先输一阵。道德话语对事物没有解释能力的不足就不会被注意到。更何况一些人参与公共话题的争论本来就是不是出于提升认知的目的。

       公共话语趋于单一、狭隘、导致公众认知的单一和狭隘;当道德话语居于垄断地位时,学理话语、专业话语就没有什么表达空间了,人们也就无法从其他角度来认识社会,理解各种社会现象;这个结果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道德话语的优势地位,社会认知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更趋萎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