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热传一篇文章:“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中国孩子已输在起跑线上了”,开始觉得这有点标题党,但是读完全文(不止一遍),不但觉得其可信,还有可怕。读后感如下——
这种“给食”制度除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更大更深远的意义,即个人人格和社会组织方面的价值。
学校和班级本来就是一个小社会,但未经组织,还只是一个“原始社会”;而“给食”制度,提升了“原始社会”的组织化即
有机化程度。比如轮到值班的孩子要接受检查,有没有腹泻等疾病?洗过手没有?检查卫生的也是孩子。这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是社会自治的实习阶段或初级阶段,每个孩子都会体验接受检查和检查他人。有这类体验和没有这种体验,将来参与成人社会的能力会大不相同。
从人格培养角度看,搬运午餐、收拾餐具、按照标准搞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在学校农场参加种植、收获等活动——一个孩子在学校就读的若干年里,体验、习惯了这一切,他就自然而然地懂得:个人在群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我应该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我可以得到什么?
这些是人的生存的基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是明确的、可靠的、恒定的,那么,对于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意味着这个群体是安全的、可信赖的,它是“我”基本生存的保障——于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起来了,这个意识就是:权利和责任。到厨房领取饭菜,要向厨房师傅行礼、道谢,用餐完毕,要向厨房师傅和值日者说“谢谢”,既是礼节学习,也是学会尊重他人劳动,培养平等意识。
对个体来说,能保障“我”的权利或需求(从基本生存的需求到归属感、个人荣誉乃至价值实现)的群体,才是值得“我”为之负责的群体;反过来说,我只有对这个群体负责,我才能获得个人权利即生存所需——这样,权利和责任达成了一致与和谐,意味着个人和群体达成了一致与和谐。当个人生命深深扎根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融合在一起,这个群体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也是公德心赖以产生的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用说教培养不出真正的、牢固的公德意识。
可以相信,“给食”制度仅仅是日本的学校培养学生人格的途径之一,学校还会有其他活动来达成这个教育目标。这样的学生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国民或“公民”。
具有权利和责任意识的人是强大的人,因为他既有维护权利的自觉意识和动机,也有效应到行动力;因此,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也是强大的,不仅仅因为这个群体是由具有同样的素质的个体组成的,更重要的是,组成这个群体的人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或者说使命感。当维护群体与维护个人生存高度一致的时候,个人的牺牲精神也是最强烈、最纯粹的。
目前很多人被居住小区的自治纠纷所困扰,业主与物业管理的矛盾,业主与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常常闹到无法解决的程度。最普遍或常见的现象是:大部分业主对小区管理采取是不关己的态度,或是对业主委员会缺乏信任,甚至以阴谋论心理视之;一些真正热心公益者最终业不免心冷、退出。根本原因是社会组织不发达,缺乏完善的制度,同时个人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所谓“一盘散沙”,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然,任何群体,小到班级、学校,大至国家,只要有人群,就会有矛盾、冲突;日本的学校同样有升学竞争,日本教师对学生也会“以成绩取人”,这些矛盾冲突都是对个人发展的压抑和削弱,同时削弱群体的凝聚力,这就更加需要发展出类似于“给食”制度那样的社会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用凝聚力向心力抵消、克服离心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