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种震惊的感受,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中学生、小学生自杀或弑亲,我们这样震惊过;多名学生围殴一名学生,包括多名女生围殴女生,轮流刮耳光,并伴有扒衣服使其躶体、逼迫其吞食垃圾等侮辱行为,令我们震惊过。印象中,因为学生打死教师而震惊,还是第一次——
昨天,湖南邵阳邵东县公安局通报了一桩案情:当地3名在校生,入室抢劫当地小学宿舍,持木棒殴打一名女教师并致其死亡,抢走李某云的手机及2000余元现金(据《新京报》)。
这起暴力事件,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三名学生中有一名还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案时间是白天,是中午12点左右;据警方通报,“三人窜至新廉小学宿舍楼,将被害人李某云叫出宿舍,持木棒对李某云进行殴打……”;这个细节表明这三名学生很可能认识被害人,知道其是该校老师。他们的作案目的很“单纯”,抢劫。这几个细节,构成了该事件的令人震惊之处。
但是,除了一次次震惊,成人社会似乎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来应对,以至于同类事件在一个较长(太长?)的时期里频频发生。多数情况下,“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只是一个情绪反应,我们甚至缺乏能力,比较准确描述现在的学生究竟“怎么了”;悲剧发生以后,主事者只能重复一些人们耳熟能详、正确而空泛的概念,比如“引起重视”、“加强教育”、“法治观念”一类,然后等着下一次震惊的发生。缺乏描述能力,是因为我们缺乏认识能力,还是缺乏认识意愿?邵东这起案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认识价值的东西?
对这3名学生来说,活着的李老师是他们抢劫的障碍,因此,他们的行为和动机可以概括为:杀死生命,取得钱财。大白天抢劫,被发现、被逮捕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对钱财即物质的渴求,压倒了自保;在杀死他人的生命的同时,他们连自身可能遭遇的后果都不顾——或许他们本来就没有自保的意识?自己的安全都不考虑,取他人的性命自然不会手软。
对生命的态度,在生命与钱财之间的取舍,只有这三名少年是这样的吗?物质至上,在成人社会里不是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吗?物质至上,有许多变体,它可以是政绩至上,具体体现为GDP至上;升学率至上,体现为分数至上,活生生的“人”可以被忽略。社会竞争,被简化为物质能力的竞争——最终结果是人的物质化;这个过程是人心变得粗糙、粗砺、乃至粗暴的过程,其极端状态则是对待生命的残暴和残忍。走到极端的是少数,走到极端是“突发事件”,是新闻;还有很多未成年人,还处在“粗糙”或“粗砺”的阶段。如果我们不能让这个过程停下来,很多未成年人从低级阶段“粗糙”和“粗砺”发展到高级阶段“粗暴”只是时间问题,其中极少数未成年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重复邵东事件。
邵东事件告诉我们,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先要问:现在的成人或成人社会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