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度、人性与鲁迅,以及改革

(2015-10-19 22:16:41)

    有段话,是说鲁迅和胡适的区别的,一直在网上流传,可见赞同、欣赏的人不少。下面是网上复制下来的原文,未做任何改动(主要指“丛法社会”一词):

   “鲁迅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胡适只找制度的毛病,从不找人性的毛病。这就是区别。换哪国是丛法社会,人性也会被带坏的;换哪国是平等社会,人性也会带好的,这个胡适比鲁迅明白,中国的问题其实是制度的问题,鲁迅偏要找人性的问题,这就是鲁迅的问题。”

    中国的制度是有问题的;这一点,作者说得很明白。那么,中国有没有人性的问题?仔细分析起来,作者认为也是有问题的。好的制度会“带好”人性,坏的制度会带坏人性;既然中国的制度有问题,人性也好不到哪里去;要想带好人性,中国就有解决制度问题的必要——这应该符合作者的原意吧?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这一点作者也是明确的:先解决制度问题,不用去找人性的问题;制度问题解决了,人性自然被带好了。如果真能做到,当然是极好的。如果作者来主持改变制度这项工作,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先假定有一个现成的、没有任何缺陷的、为我们中国量身打造的好制度——有这样好的条件,是不是中国的制度问题就能很顺利地解决?人性就带好了?

    主持人首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是好制度,而别人认为是坏制度,你怎么办?你说要拿来实行,别人说我们不要这个制度,你又怎么办?意见不一样,是因为人性不一样。人性有问题,“好制度”必然跟人性发生冲突;有的是观念的冲突,有的可能是利益的冲突,要损害我的利益,就不是好制度,就不能拿来实行。

    观点、主张都不一样,事情就进行不下去了。怎么办?办法是有的:比较和平的办法是:大家讨论、商议。但是,问题来了:假定谈判成功,各方力量讨价还价成功,这个制度还是原来的“好制度”吗?谁让制度走样了呢?是谈判各方,是各方的“人性”掺杂到“好制度”里面。一个能够被掺杂,被扭曲的制度。还能说是好制度吗?本来是想靠好制度来带好人性的,现在好制度反而被人性带变样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史的一个侧面,就是人性影响制度选择的历史;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固然是政治事件,但是支配政治行为的不是人性吗?人和制度怎么可以截然分开呢?所以,要想制度好,鲁迅所主张的改变人、改造国民性的工作必不可少。以为可以先解决制度问题,然后靠好的制度“带好”人性,太一相情愿了。只有既不了解历史现实,也不了解现实中的人性的人,才会说,寻找人性的问题,是鲁迅的问题。比较符合国情的说法恐怕是,中国既有制度的问题,也有人性的问题;两个问题交叉缠绕再一起,互相影响,难办得很。

    那么,是不是等人性、国民性都改造好了,再来改造制度,让人性来带好制度?恐怕也不是的。制度的改造和国民性的改造不可能按照谁的设计、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主张改造人性、国民性的如鲁迅,就写文章剖析国民性,有人不赞同也是没有办法的,总有一些人会赞同,会反省、自新;然后带着新的人性的因素参与社会改革;主张改造制度的,不妨在改造制度方面多用力。各人会有分工,但就社会整体而言,两个领域里的工作是同时进行或交替成为重点而进行的。无论是改造国民性,还是改造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其间会停滞,会反复,会前进,也会倒退——这些,一百年来都已经上演过了。就是因为经历过希望和失望、分歧和背叛,鲁迅对历史,对人性有深刻的体认,再也不抱幻想,以为改革会有一个十全的方案,会得到全体国民的一致拥戴,然后在一个早上实行成功;很可能,许许多多的牺牲、付出,能够换来一点点进步,已是万幸——鲁迅对此的比喻是:用了很多树木只能变成一小块煤——所以,鲁迅主张“韧”的战斗。对今天的改革,完全可以而应该作如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