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懂”?祝贺你了

(2014-09-23 13:50:38)
     入秋,天气凉爽,杭州迎来一个“油画季”。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还有新近落成开放的全山石艺术馆,几乎同时展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中外油画。一朋友在微信里说,想带孩子去看画,但是自己欣赏水平不够,看不懂,担心不能引导孩子。不止一个朋友觉得自己”看不懂“画。
      这几位朋友的“看不懂”是谦虚;还有一种“看不懂”是指责,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该让大家看得懂,“看不懂”就是脱离大众,无视大众。无论是自谦还是指责,“看不懂”的意思大致相同,是指那种不能让观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主题思想”的作品。所谓“主题思想“,通常都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刻画什么,歌颂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精神。所”歌颂“的,所表现的”精神“,大都是一些人人皆知的高大上的东西。很长一个时期内,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都是按这个路数来,"欣赏"起来也无须自己动脑筋;作者与观众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这个时代在创作上早已过去了,但很多很多人解读方式没有变化,还是要求创作要“看得懂”。
     站在展厅里,站在一幅画作前,却看不懂它,于是就焦虑起来。看不懂,就说不出什么来;说不出,就表明在这一刻我不能把握外部世界,我与世界失联了。在很多时候,很多人急于要说,是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一种努力。这样一来,“说”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说”什么,因何而“说”,反倒不重要了。“说”的意义就是“说”这个行为本身,至少“说”能让人忘却焦虑。但是,在艺术作品面前,”说“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感受”;不要急于表达什么,而是要尽量吸收一些什么。这副画真的让你静下来了,说明它与你有缘,你就多站一会儿,如果一幅画不能让你静下来,也不必勉强自己一定要看“懂”它,转身离开就行了。
     感受很容易,只要在一幅画面前静静地站一会儿就可以了。感受也很难,需要你有感受的能力,感受的状态;需要你“不懂”,用素心去接受外物,就像刚刚睁开眼睛的婴儿,什么对他都是新鲜的,都第一次看见。欣赏之难,不是因为“不懂”,恰恰是因为”懂“得太多,已经“懂”了很多的人,失掉了素心,很难回到“不懂”的状态,回到生命本真状态。
     所谓艺术家,就是至少保留了一些本真,并有能力和技巧去表现本真的那一部分人。有的艺术家能画也能说,有的则长于画而拙于说,作品就是他们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一些人担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画家本来想表达的不一样。这个担心完全多余。好的作品所拥有的空间,即想像、解读的可能性,要比艺术家所意识到的要大得多。你的理解、感受超出了画家的本意,这恰恰是艺术家的成功。这同时也是欣赏者的成功——你用你的理解丰富了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欣赏者也是创作者。理想的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莫过于此。
     家长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看不懂“,不能引导孩子欣赏。要是你真的不懂,也不装懂去”引导“孩子,对孩子是一件好事;孩子可以免受打扰,用儿童的纯真去接受作品。最怕的是家长把他的”懂“强加于孩子。最好的引导,其实是告诉孩子“我不懂”;我们自以为“懂”了许多,很可能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还不懂,这个东西就是“我不懂”。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不懂“,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一些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