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五)
有人会问,照你这么说,学校里还有好老师吗?好老师当然有,而且,上面提到那几位老师(包括校长)也不能说他们“坏”,他们也是好心,希望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考上大学的学生多。升学率高,学校名气大,招生方便,学生前途也好;两全其美,良性循环——他们也有他们的理想。有时学生不配合,心里一急,出手就重,不太考虑后果。为了升学率,不能顾虑太多,不能婆婆妈妈。
追求升学率背离教育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你以为他们不懂?不是的。他们一样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一样知道人文关怀。但他们受着体制的制约与规定,不跟着升学率走,就无法在体制中生存。领导是否赏识,职务的晋升,同行的口碑,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在家长中的号召力,直到教师的实际利益,等等,都和升学率捆绑在一起,老师和老师,学校和学校,都在比的;学校和学校比,就是校长和校长比。校长敢掉以轻心吗?面子不能不要吧?“我也是没办法”——他们总是这样叹气道。而且,你不这样做,换个老师、校长,还是这样做。
但是,还有另一类老师。那些有教育理想的、有教学热情的、在教学中恪守人文关怀的老师,在两难中从事着教师职业。为了学生的升学,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作一定程度的妥协,但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伤害,又要在教学中坚持人文理想,说得夸张一点、极端一点,就是又要当杀手,又要救人,怎么办呢?比如,对某篇或某段课文的理解,他们会对学生说,考试时,你们应该这样答题,但是,你们心里要明白,这是错的,应该那样理解。当然,他们会告诉学生为什么,会组织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既有主见,又适应环境,煞费苦心。现在很有名的、出了好几本书而且都很热卖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就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书里坦承,他做中学老师时,就是这样进行“曲线教育”的。
这样的老师,深感应试教育的危害,但是明白自己难以改变现状,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多给学生一点真知,一点理解和温暖。他们的努力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是,很可能他们默默的行为无意中化解了某个学生心中的坚冰,避免了某种事态的出现或者恶化,但是因为没有事情发生,谁也看不到老师的作用。就好像那个家里着了火的人,办酒席宴请帮他灭火的邻居,却忘了谢谢当初劝他把木柴放得离灶头远些的那个人。
这些有教育理想的老师,因为不会很积极地为校长创造政绩,在学校的政治格局中往往自觉处于边缘状态,利益分配中往往是弱者。这样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数在学校呆不久,到了他们觉得忍受不了的时候,就只能眼不见为净了。如果教育环境好一些,他们是不愿意离开学校,更正确地说,是不愿意离开学生,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像教育那样,是心灵对心灵的敞开,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拥抱。但是,很多人离开了。这是教育的悲哀,是学生的损失,也是教育事业的损失。这帮人走了,校长们也觉得清净多了。当升学率上不去的时候,也会想起他们远去的背影,但是,他们对教育稳定的威胁,大于他们对升学率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