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四)
在一个饭局上,听一位小学老师讲,一个小孩被罚抄写生词30遍,为了快一点完成任务,他采用了“汉字装配法”,比如“任务”的“任”字,他一口气把30个单人旁写好,然后再配上30个“壬”字;“务”字也如法炮制。这很雷人,很新鲜,说给办公室同事听,他们说,你才知道啊,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写字的。
“很多小孩子都这样写字”,这说明什么呢?
写字,本来是一种学习行为,通过写字,掌握汉字、汉语,学会书写,体验汉字之美,体验书写的快乐,特别有书写天赋的,日后就成了书法家,不当书法家也没什么要紧——体验汉语文化之美,积淀为人的气质、风度,修养,这才是最重要的,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教师博学、有爱心,有耐心。教化人不是车工车一个零件,学生的个性、禀赋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要循循善诱,付出很多,收效很慢,但是,只要有一点点效果,老师就会欣喜异常,甚至觉得自己得到的比付出的还要多,因为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教化他人,同时也自我教育,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甚至是很琐碎的,婆婆妈妈的,在那些叱咤风云者看来是“妇人之仁”,但其中精神生命之瑰丽与奇妙,非此中人不足道,此中人未必皆能道。如果生育是创造肉体的生命,那么教育是赋予这个肉体以精神生命。
现在,汉字被拆成了零件,作业本成了流水线,学生成了装配工;美的体验,人性的教化、浸润,沦为机械、刻板、枯燥乏味的装配过程。抄写30遍,既然教师已经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只能牺牲学习的真正价值来应付。既然是应试教育,既然要追求效率,再谈什么美啊、精神啊,都是多余、犯酸。罚你抄写30遍,你再笨、再懒也记住了,别的顾不上了,管你精神压抑,管你厌学,只要我有升学率,以后你学不学得好,你已经毕业了,你进了中学、大学以后怎么样,还有没有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关我事,反正我已经从你身上榨取到了升学率了。就像《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他虽然是个人,但他是机器的附庸,是流水线旁的一台用肉身做的辅助机器,他的使命是保证流水线按预定速度运转、完成生产任务,流水线是不会迁就你,不管你肢体是否僵硬、机械,灵性是否枯萎。应试教育与此同理。
录舒婷1980年发表的诗作《流水线》如下——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
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在我们身旁/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几千年过去/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小树都病了/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
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惟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或许由于悲哀/对自己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