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戎国强微博
戎国强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05
  • 关注人气:6,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海波干什么去了

(2009-03-31 01:17:23)
标签:

教育观察

杂谈

——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六)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贺海波。被浙江大学开除后,贺海波干什么去了?他还会继续从事药学研究吗?事情闹得那么大,估计没有一家研究机构会接纳他。那么他干什么好呢?如果他真心悔过,别人也原谅了他,不想看到他的才能被荒废,再给他一个机会,他还能像过去一样从事研究吗?所谓“像过去一样”,是指搞研究的心态、心情。

    贺海波能够一直读到博士生,肯定是对药学研究有兴趣,否则他早就干别的去了。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兴趣是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只有对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有特殊兴趣的人,才有可能从旁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研究中获得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取得成绩。不止科学研究是这样,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需要特殊才能的行业,都是要有兴趣才能干下去,出成绩的。那么贺海波对药学研究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至少,应该持续到他论文造假之前吧?这里的时间节点很重要:是造假行为发生之前,不是造假行为被揭露之前。也就是说,在造假行为还没有被揭露的时候,他的学术生命已经结束了,他的药学研究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了——更准确地说,从他造假行为发生那一课起,他在实验室里行为已经不能称作“研究”了,虽然在旁人看来,他每天还是来上班,来“做实验”。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愿意出让快乐去换取?据央视《新闻调查》报道,他想留校(浙大),发表论文要达到一定数量,为了争取在毕业前达到这个要求,贺海波心中的道德堤坝坍塌了:他把他的前任导师的研究数据,“移植”到自己的课题论文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后,被人发现。经媒体报道,贺海波成了新闻人物,十分具有爆炸性。但是,类似的学术丑闻,以前有过,以后还会有。

    孤立的、偶然的个人行为,你可以完全归因于道德的缺失。但是,贺海波事件中,还有他的导师卷入,其中一个还是院士。他们都声称对贺海波的剽窃行为不知情,但是,署有他们名字的贺海波论文,被他们拿去用作申报课题经费等等——其中的利益链,清晰可见。

    荒唐的是,个人造假是丑闻,集体造假成功了却是光荣,是成绩;有奖励,还要开庆祝大会。各类各级学校的评估、验收名目繁多,学校上了等级,上级拨给学校的经费等待遇就多;评不上,日子就难过了,所以,对上面来的考核人员,学校好吃好住好玩好礼品伺候着;考核材料,精心准备,没有的材料,可以“补”起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都可以“补”,补新如旧,做得仔细点,日期、顺序不要弄错。大家心照不宣,功夫在“评”外。这样验收、评估活动,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引导人们走邪路,谁不这样干谁吃亏,于是,学术净土,充斥着污浊之气。贺海波们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学术研究是一种精神活动,它需要纯净的空气,自由的心灵。高校的行政化,导致了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研究从精神活动蜕变成了市场交易,研究者的心灵受到污染,研究成果沦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我们深感技术落后,很多领域里,原创性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还一相情愿地想“以市场换技术”,多少年了,技术仍然掌握在人家手里。本来,高校、研究所是研发核心技术的主力军,但又被错误的体制和学风所耽误,书桌的安静被市声所骚扰,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在很多方面还在拉大,思之令人扼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