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三)
前几个月,杭州一所小学,一位新接班老师说他要和原任教师“PK”,让学生投票。学生兴奋异常,午饭时间还议论不停,新接班的孔老师让不投票给他的18名学生离开教室,理由是他们太吵,影响了其他学生自修。这里且不说孔老师有“出气”的嫌疑,他的“正当理由”也站不脚。之所以要有下课时间,包括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就是用来给学生“吵闹”用的,上了40分钟的课,“吵闹”一下,是心理的正常需求,不会“吵闹”才是叫人担心的。吵闹过了,下一堂课才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是“学习”影响了“吵闹”。你不让他在下课的时候“吵闹”,精力没有得到宣泄,上课的时候,一有机会,他就会冒出来捣蛋。但是因为老师处于强势,理亏总是学生,被戴上“违反纪律”的帽子,还要罚站,罚抄生词多少遍,罚做多少道习题,等等。殊不知,是教育者首先违反了教育规律,才有学生“违反纪律”,但实际处理起来,都是学生的错。古人都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才十几岁男孩女孩,早晨进了学校就要一连“文静”八九个小时,回到家里还有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功课等着他,心理不出现异常才是奇怪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教育连人的正常的心理特点都要抹杀,压制?教育为什么越来越远离它的本质和目的?
根子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升学率,不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了升学率,别的什么都可以牺牲,甚至牺牲也算不上——“牺牲”说明这个东西还有价值,本来就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称不上牺牲的。升学率是立竿见影的东西,它跟领导的政绩、形象有关,是可以“超常规”发展的;“百年树人”,太没有效率,太不符合“时代要求”了,太不能为我所用了。
比如,萌萌用“这天气真爽”表达感受,对升学率来说,就是有害的,你说话,引得别人也说,要占用上课时间,分散同学的注意力,老师不能按时完成他预定的教案,就是影响教学,影响考试成绩,最终,影响了升学率,而升学率是学校的GDP,是校长的政绩;校长的政绩又是他的上级的政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长当然要为上级负责,当然不能同时为学生负责,学生不过是组成升学率的一个个无生命的数据,只有你能满足升学率需求的时候,他才接纳你,善待你。最初听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这样的题目,也要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觉得匪夷所思,不可理解,但是,从升学率的立场出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可是年幼的萌萌懂得这其中的生物链关系吗?不懂,就要为年幼无知付出代价,谁让你才11岁,谁让你真的有感受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最好一出生就很成熟,就谙熟世事,人情练达,行事圆通,少给学校添乱,少让家长操心。
一些地方,为了GDP,为了所谓效率,可以牺牲环境,可以不要社会公平,甚至违法犯罪也可以网开一面。虽然这跟教育是两个领域里的事情,但骨子里一样:为了少数人的政绩需求,用多数人做牺牲,用社会的真正进步做牺牲。只要有升学率,什么事不能做,弄虚作假的验收、考核,演戏一样的观摩课、公开课,几乎是教育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然其他行业也一样)。这里有各种利益矛盾,分配不匀,老师就有怨气,有时候这种怨气就会以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落到学生头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