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二)
事有凑巧,3月26日,跟《羊城晚报》同一天,《京华时报》也报道了一桩跟作文有关的“教育新闻”——2008年3月28日上午,北京密云下了一场春雨。第四节课上,该校副校长、教师尹某带学生在校园内“感受春雨”,并以春雨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萌萌说了一句“这天气真爽”,尹某就让班长小乐将她拽到校园操场上“罚站”。萌萌在诉状中说,她在雨中被罚站长达30分钟,浑身湿透,当晚头痛、高烧,医生诊断为神经性、感染性头痛。法庭上,尹某说当时雨下起来后,他将学生带回室内避雨。当时他让班长小乐“维持下秩序”。班长下乐在法庭回答法官问话说,当时萌萌排队回教室时说话,他指着萌萌说,“你说话了”,然后萌萌就自觉站到了操场上。
分析起来,这件事情至少有两个“看点”。
让学生到教室外面“感受春雨”,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作文,这个办法不错,比起小亮的“8篇作文”来,萌萌要幸福的多,“这天气真爽”,就是幸福感的流露。但是,萌萌有了感受,却不能说。本来,“这天气真爽”,萌萌已经在口头作文了,换了别的老师,可能高兴都来不及,“感受春雨”有效果了呀!萌萌的话,还能引发其他同学的写作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所需要的热烈、活跃的氛围,应该表扬萌萌才对呀!萌萌没得到表扬,还要罚站,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性最大的原因,跟前面说的那个捣蛋男生一样,萌萌的表现,不在老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中,不是老师预想中的表现,违反了课堂纪律,当然要受罚。这是目前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排斥学生的个性,排斥学生的主动性,不给学生的个性需求留一点点空间;下课不能高声谈笑,不能跑,不能跳,中午休息时间也要在教室里自修,学生不能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不是教师围着学生转,而是反过来,学生围着老师转,做老师完成教学过程的工具和道具。既然是工具,当然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活动。
第二个看点是“罚站”。罚站是最常用的处罚方式,小学生要罚站,中学生也要罚站,男生要罚站,心理相对脆弱的女生也要罚站,罚站面前人人平等。罚站的效果在于示众,让你从众人中孤立出来,成为异数——众目睽睽之下,你感到有心理压力了,感到羞辱了,处罚的效果就达到了,处罚者,即教育者就有成就感了。但是,罚站多了,会在学生意识中积累对立情绪。
这种对立情绪,也是一种精神能量,需要释放、宣泄。在不出事的时候,我们外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也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压抑、郁积;日后,在其他因素的配合下,这种压抑以一种很极端的方式,一种过激行为表现出来,我们被悲剧事件所震惊,很难找到事情最早的起因,那个“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起因。一个悲剧性的事件,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凑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最终爆发,事后很难追溯各种原因的轨迹,甚至还要自觉地回避责任,回避真相。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各种“教育暴力”就很难得到纠正,制止。
第三个看点,就是萌萌的同学,班长小乐。跟萌萌比,他成熟多了,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管理手段,当老师的助手了,三岁看到老,小乐已经具备接班人的资质了。他是教育成功的事例,也是成功适应教育的事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