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生态的散点透视(一)
3月26日的《羊城晚报》报道:佛山市南海桂城石肯小学组织全校春游,让学生们自行报名。5年级学生小亮家里经济状况困难,父母已失业几个月,妈妈让他不要参加。24日,小亮哭着回家,求妈妈给钱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如果不去要交8篇作文。”
从报道来看,应该是由于媒体的介入,“8篇作文”后来被取消了。
如果这次没有媒体介入,小亮和他的一些同学最终不得不写这“8篇作文”,“并且每篇不能少于600字”,那么,写这8篇作文的过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体验?会在小亮心里留下一些什么?
首先,8篇至少每篇600字的作文,在正常情况下,对很多中学生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何况是5年级的小学生;何况这8篇作文不是正常情况下布置的回家作业,而是一种惩罚,对家境贫穷的惩罚,对父母失业的惩罚——家里拿不出钱参加春游,对小亮的自尊心已经是一个不小的伤害了,这还不够,还要被“8篇作文”再羞辱一次,他的本能无疑是排斥、抗拒的,但理智告诉他,如果不完成这8篇作文,还有其他惩罚等着他,那么,还是写吧,忍着屈辱,为了让失业的爸爸妈妈少操些心,还是写吧,写一篇,不,是8篇——写8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的作文,8篇思想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作文。一定要写得让老师满意,老师满意了就不再训斥我,不再训斥我的爸爸妈妈……
我们真该为小亮感到庆幸,记者的到来,让他逃脱了一次精神折磨。但是,以后呢?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记者都会来吗?那么自己去找记者?即便小亮或父母敢去找,也找得着,但是,学校知道了,还会让他继续上学吗?或者,不用等下一次,这次记者走后,或者是这位校长,或者是小亮的语文老师,对记者的到来仍旧耿耿于怀,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谁能保证不会发生什么事?
当然,完全相反也可能,石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不一定会这样没气量,但是换一所学校,换一个校长或老师呢?
前几天,一位邻居气恼地说起,她的捣蛋鬼儿子,上课说了一句搞笑的话,老师让他把课桌移上来,移到很靠近黑板的地方。她去学校跟老师沟通,老师说:他打乱了我上课的思路,没有按照我预想的思路回答问题。沟而不通,她儿子就在全班同学众目睽睽之下,在黑板旁边坐了一个学期!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历练”,这个男孩会有些什么变化呢?很有可能的是,他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了,以前受不了的事情,从此就能接受了;以前不会做的的事情,以后可能会做了;本来,一个男孩,总有觉得不好意思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就没有什么是不好意思的了?也许这个男孩不会发生令人担心的变化,但是,中国有那么多的学校,类似的事情,不在这所学校发生,不等于别的学校也不发生;对这个学生没有负面影响,不等于对另一个孩子也没有。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生身上,类似的事情多了,量的积累会不会最终导致质的变化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