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未来的健康,靠药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饮食将对健康起决定性作用。这句“吃”决定着人健康的话,事实上并非言过其实。在九七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养生经验。“民以食为天”,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更逐步明确,膳食构成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人吃错了或不注意科学,也会导致疾病。从近年研究表明,不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痛风和一些癌症的发病和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因此,怎样吃,才能算科学,才能健康?一些科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意见。
吃得健康,要食物搭配吃。食物搭配,要求膳食要“杂”,即人们所说的杂食。杂食指的是粗粮、细粮都要吃,荤菜、素菜搭配吃,膳食安排多样化、全方位。对此,科学家们通过国内居民膳食结构调查与研究,为我们设想了一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膳食宝塔”把各类食物分成五大类,即谷类食物、蔬菜水果、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奶类和豆制品、油脂类,依其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以宝塔状五层排列。其目的是尽可使膳食品种多样化,达到各种食品合理搭配、取长补短、营养平衡的目的。
吃得健康,需要饮食有度。所谓“度”指饮食量、时间、规律等三餐有调,食不过饱,饮不过量。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经验中,提出“食不过饱”的养生之道,这种“少食长寿,少食无病”已经现代医学所证实,新陈代谢加快有助于长寿,而吃得少,趋于微饿状态能加快新陈代谢,使人长寿。另外,据国外老年人调查资料,90岁以上老人中77%以上都有节制饮食的习惯。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肠胃经常保持在微饿状态,对大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剌激作用,可促使机体内环境调节得更协调,抵抗力更强,从而有利于延年益寿。
吃得健康,也需要饮食有方。要按排好一三餐,掌握“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规律;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懂得巧选食物,包括多食海产品,少吃肉;做到饮水得法,年青人要避免不注意饮水,不渴不喝的不良习惯。诸如此类看似小问题的一些饮食细节,实际上均与健康长寿息息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