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白露就在眼前。虽则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来说,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但江浙地区近期仍高温不减,暑气还不会立即结束,而是可能慢慢退去,但不论如何,该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处暑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秋天,随着这个人们所期盼的除了“春”以外的第二个美好季节的到来,如何及时调整养生措施,顺应季节变化,以预防疾病,调养身心已是应季话题。针对秋季特点,提出如下养生要点:
一.秋天要预防以下几种疾病的发生:
1.秋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明显及干燥是秋季的气候特点,专家指出一般当气温的早晚温差大于10度时感冒的发病就会明显增多;而秋凉及干燥也会使原有支气管炎或哮喘病者旧病复发。
2.秋天胃肠道疾病增多,病毒性肠炎的发病在秋天是高发期,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更是多见;有慢性胃炎或溃疡病宿疾者一到秋天受凉剌激后也易旧病复发。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容易在夏秋之交时引发胃部疾病,人们往往为一饱口福而加重胃肠道负担,使功能紊乱,导致胃病发生.而且秋天又是溃疡病上消化出血的高发季节。
3.老人谨防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秋天为脑血栓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其中又以清晨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最多,尤其是好发在如厕时。好发的原因与秋季气候干燥、老年人肠蠕动功能差如厕时脑供血供氧不足有关。
二.坚持秋练:继夏练三伏后,秋天里不能放松锻炼身体,以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锻炼要求因人而异。如散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气功、慢跑等。
三.过了“白露”应及时增减衣服:每年的九月八日左右是白露节气,有话说“白露身不露”、“秋凉似水”,过了白露节气气温有明显的回落,即使白天气温回升也不再有秋老虎(高温)的回头;同时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所以要及时增减衣服,不可贪凉,更不可赤膊露体,以免影响了机体生物钟的自我调节。到了晚秋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增添衣服不能太多。“秋冻”不仅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又能增加抗寒能力。当然,冻得有“度”,否则反而受凉感冒。
四.饮食调节:1.注意饮食卫生:由于秋季多胃肠道疾病,所以要把好“病从口入”关,需吃得卫生。2.吃得健康:秋季多燥,在饮食上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流汁,以养阴润燥;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是防秋燥不可少的食品。相反,要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如柑橘、韭菜、大蒜、葱、姜、炸鸡腿等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上火,加重秋燥。
五.重视生活起居、精神的调节:随着夜晚时间的延长,要逐步把作息时间向早起早睡转变,有意识地增加睡眠,以改善大脑的疲劳状况。并通过适度的休息,使机体在夏季的诸多消耗得到很好的恢复。与此同时,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秋燥伤阴,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使人降低抗病能力。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的愉悦心境,往往能增强免疫功能。反之,则损害机体的健康,甚至引发一些不治之症。这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双向影响。所以秋天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剑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