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童时,最喜欢过年。往往不到年底就早早盼望春节的来临。小孩子喜欢过年,也许是除了过年能穿新衣服、分压岁钱外,在记忆中使我最难以忘怀的要算是“祝福”的新鲜与好奇。
与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所描述的那样“……杀鸡、宰鹅,买猪肉……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祝福,是江南古城祭拜菩萨的一种民俗风情。祝福仪式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进行。祭拜必须由一家之主父亲主持,年二十三日后父亲开始翻皇历挑选“好日”,定下日期后筹办祝福所需“五牲”等祭品,按例“五牲”即猪头、鹅、鸡、条肉和鱼;简单一点的也用到“三牲”,鸡、条肉和鱼就可以了;除“福礼”外,还要备上三盅茶叶六盅酒、三干果四水果等等。我们家除了猪肉与鸡、鱼是新鲜的现货外,其余均以年糕制作的代替。这在当时城内经济一般的普通家庭来说可属多数;祭品中还有一张“上天”的“祝福菩萨”像是必备的。记得,一到年底,满城街坊均有这种菩萨像出售。准备好祭品后,祝福前一天父亲先去澡堂洗澡,次日三更摸黑起床,煮好整块肉与鸡,换上长袍马掛,神情恭敬地在堂前一张大八仙桌上,小心翼翼地摆放各种祭品,生怕不小心打碎了什么东西会使来年不吉利。祭品的摆放也有一定的规矩,桌子的前方是点燃的大香烛,前排三茶六酒,然后是水果、五牲,后方正中是以二根竹杆作支撑竖立的一张纸质菩萨像。祭拜开始,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闷声不响地站在角落里观望,看那父亲严肃的表情,虔诚的姿态及念叨着新年祝词微蠕的双唇,幼小的心灵中不免产生一种好奇与神秘。父亲叩头跪拜三次,跪拜完毕稍息,打开大门,将“祝福菩萨”与一大串用锡箔纸制作的大元宝在屋外焚烧,送菩萨上天。一旦菩萨上了天,“祝福”仪式算是结束,严肃的气氛消失,父亲开始与我们打招乎;我们也相互说起话来。这时,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大家争先去拿供桌上的水果,记得我小时候最爱吃是金柑及蜜桔,也许这些水果平时是难得吃到的。等父母亲把菜沃年糕烧好,大家团团坐在一起“散福”。我们吃着以猪肉汁、鸡汁做的鲜美年糕,吃着煮熟不久热腾腾的,肉香十足的白切肉、白切鸡,一种过年的美好滋味油然而生。大家饱饱的“散福”完毕,见天色未亮,再回到床上钻进被窝,重新入睡。
记忆中的“祝福”是在童年时代,以后不知何故也就没有那么好的印象,似乎家境变迁抑或年岁增长而渐渐淡忘。但“祝福”在古城始终未断,至今仍在部分家庭沿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