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智若
大智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72
  • 关注人气:2,9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用死亡祭典高考

(2007-08-10 00:01:56)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钝刀随便乱论了
 为什么用死亡祭典高考
      高考录取已经接近尾声,可有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旋,挥之不去。今年6月底,刚刚查询出的高考分数不理想,陕西一位考生不理智地选择用一根绳索结束生命。很残酷的说,这不是一个新闻了,因为不反常,高考自杀事件年年有。似乎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没有任何结论的问题,为什么用死亡祭典高考?一直拖到今天,我才旧话重提。
      我曾经读过一篇凄美绝伦的励志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是和高考有关的。说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在人生非同寻常的高三时代,不刻苦用功。在高考前的某一天,家人捎信给她,让她回家一次。女孩忐忑不安地从城里回到离学校很远很远农村的家中,父母质问其学习情况,女孩支支吾吾。父亲说,母亲已经怀孕了,经检查,是个男孩,如果女孩考大学无望,就不要再读下去了。女孩发现母亲的腹部已经隆起来了。
     这种老掉牙的励志故事高潮开始了,女孩回到学校后,深受刺激,从此发奋读书,最终,女孩如愿以偿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女孩兴冲冲地赶回家中报喜,等待她的只有母亲的一封信:原来,母亲并不是怀孕了,而是肝腹水晚期,母亲怕影响孩子考试,就用这种方式骗了女孩,并用这种方式刺激女孩刻苦读书,希望女孩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女孩在母亲的坟前放声大哭。
        可以说,我被这个低级的励志故事震撼了。
        震撼我的不是这个故事本身如何感人,而是这个故事背后隐含的一个深层次的高考疼痛之结:为什么用死亡来祭奠我们曾经经历的高考?
     岁月匆匆,世事繁杂。,不少成年人经历沧桑后,偶尔会在梦中重回高考考场上惊魂的一幕。为什么曾经经历的高考那么深、那么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高考曾经伤害了我们,也曾经成就了我们,所以,高考是一颗恶树,但结出来的是善果。高考在这种奇特中延续了50多年,高考之旅已经跨越了教育学的范畴。在中国,高考,绝对不意味着是一场考试,高考几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高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高考已经深深地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在这场没有时间没有地域没有行业没有年龄之分的运动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或是主角,或是配角,或是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参与。高考有可能意味着漩涡,有可能意味着失落,有可能意味着命运转变。不管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要经历高考录取的闸门,然而,参与者永远只能看到一个自己无法申诉的录取结果。
      高考分数的弊端从1953年开始显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大的改观。高考分数的问题不是一个作为历史性的问题而终结,而是在循环演绎。最极端的莫过于高考是因,自杀是果的悲剧,由于高考分数导致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如果把一些事件简单的罗列出来,可以用“触目惊心”来表达对高考一个比较边缘化的感受。
    2006年  少女家中上吊自杀 疑高考成绩不好压力过大 
     海珠区昌岗中路细岗路27号某民宅中,一个女孩在家中上吊自杀。据现场的一名治保人员介绍,死者年龄20岁左右,家庭成员中有父亲和两个老人,她昨天上午还在电话中和家里人通话。周围有很多群众在围观,有人猜测女孩因高考成绩不好,觉得压力过大,遂上吊自杀。
2005年 俩学生高考失利相约自杀
    两高中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相约自杀,其中一人在帮助杀死另外一人后逃跑。近日,内蒙古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帮助同学自杀的被告人李某进行一审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
李某与被害人均系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三(17)班学生,二人因高考成绩不理想,便约定自杀。2005年6月24日凌晨,二人在李某租住的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18号街坊10栋45号房间内,李强用水果刀帮助王耀自杀,后逃离现场,同年7月7日被公安人员抓获。
2002宁波一考生高考失利自杀
    7月22日晚,宁波鄞州区西乡某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李明(化名)因高考分数与估分相差甚远,在家自缢身亡。 据李父说,21日高考分数线揭晓,儿子考了486分,与原先估计的560分相差甚远。他沉默了好久,但看上去一切还正常。第二天,儿子还与他一起查询志愿,并打听是否可高复,晚上9点多他上楼睡觉。晚上10时40分,母亲上楼时,突然发现儿子已上吊,急送去医院,可为时已晚。
    李明死后,父母在他屋里发现4封写得工工整整的遗书,3封是分别写给3个同学的,他鼓励同学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封是给父母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次高考考得这么差,你们这几年花这么多钱培养我,我实在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对我寄予厚望的老师和同学们……我实在感到太累了,我想休息……
…………
      如果用高考考生的心理脆弱来解释,那是平面化的托词,高考考生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悲剧总是重演,如果连续性重演,那就不是悲剧了,而是恐怖剧了。虽然科学不止一次地证明,高考考生的分数相差几十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高考把分数的相对性变异成了绝对性,在高考公平的大旗下,掩盖的悲剧依然年复一年的在发生。我不是没有理智地呼吁取消高考,对高考进行毁灭行的诅咒,而是强烈呼吁高考录取分数的相对性。这个过程还要等多少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