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七百四十五
风之子原创
曹雪芹在小说开端便和我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先说有个无缘补天的石头,被一僧一道大展幻术,携带到人世间一游。若干年以后,有空空道人遇到已然回归本源的石头,看到石头上记满了文字,在石头央求下抄录回来,遂成《石头记》。后辗转流传至曹雪芹这里,曹雪芹于是: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如此看来,要得出曹雪芹实际是后期编撰者,不是原作者的结论,简直就是太容易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看来?
1.你真的相信有石头幻化人世见证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然后记录下来吗?这是可能的吗?
2.或者说,你相信那个石头真的存在吗?还有一僧一道,还有空空道人,存在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上述人物的存在,认为这是虚构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得出曹雪芹只是编撰者的结论来。为什么?因为,反过来问,编撰这一段经历,所谓《红楼梦》出处的是谁?不是别人,正是曹雪芹呀。所以,脂砚斋在这里,也就是“满纸荒唐言”这首诗后有很长的一段批语,其中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眉批】若云曹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批语什么意思?大意是说:
如果说曹雪芹只是后期的编撰者,那么,从开卷讲石头来历到“满纸荒唐言”这首标题诗这一段是谁写的?是谁知道得那么清楚?由此可见曹雪芹的文笔,相当狡猾。后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曹雪芹故意用的扰乱人们视听的写法,读者千万别上当,不上当才算的是眼光敏锐独到。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别信曹雪芹开篇写的那些“鬼话”。什么石头修炼成精呀,什么一僧一道啊,什么空空道人啊,这段关于小说来历的经历,全他妈是曹雪芹编的,是曹雪芹给我们设的一个圈套,这种圈套在小说里到处都是,大家千万别上当啊,不上当的,才是真正的眼光独到敏锐的读者啊。
脂砚斋说得够明白了吧?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就是曹雪芹。什么石头,什么一僧一道,什么空空道人,全他妈的是瞎编的,全是障眼法。
脂砚斋这个批语,使得我们可以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红楼梦》的创作。
第一,关于《红楼梦》的来历,至始至终就是个圈套,是曹雪芹杜撰出来的;
第二,怎么杜撰的?用的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笔法,亦真亦幻,真真假假。比如,在石头、一僧一道、空空道人这样的虚幻人物之间的小说流转当中,还是加了真的,所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里东鲁孔梅溪题的《风月宝鉴》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这一段,脂砚斋有批语,所谓:
【眉批】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告诉我们,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曾经创作过另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弟弟作的序言,曹雪芹的弟弟现在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依然沿用这个名字来命名《红楼梦》,作为对棠村的怀念。
这就真实的反应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渐进的再创作的过程。或者说《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的前身是雏形,《红楼梦》就是从《风月宝鉴》逐步发展完善来的。而这部小说的名称,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顺序: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前两段过程,曹雪芹虚化了,用石头的神话,一僧一道的神话和空空道人的神话来敷衍,后三段过程,则是实在的。
第三,而这样的过程,无非就是要神化《红楼梦》的来历,让人们拿不准小说的真正的作者是谁?
第四,但越是这样,就越说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
当然,在这一段《红楼梦》的创作来历经历石头、一僧一道、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再到曹雪芹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这里面,很巧妙的涉及到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的角色分工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明天再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