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影视第一剪——傅正义

(2019-11-16 14:37:59)
标签:

享年九五

分类: 人物访问
     惊闻傅正义先生11月15日驾鹤西去,享年95岁,不胜唏嘘!翻出一篇旧稿以示悼念!
    1997年8月我见到傅正义的时候,他正在最后一遍审阅自己的《电影电视剪辑学》。这本46万字的专著不久就要问世了。
      傅正义,影视界誉之为“神剪”、“神州第一剪”。这首先是由他在电影界的老资格确立的。世界电影的专业剪辑产业于1903—1916年。我国的专业剪辑产生于1913年。而傅正义15岁一进入电影界,就跟钱筱璋、司徒慧敏学剪辑。40年代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丽人行》、《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中,都留下了他剪接的痕迹。解放后,他剪辑的影片就更多了:《三毛流浪记》、《青春之歌》、《暴风骤雨》、《以革命的名义》等二百多部,还有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百多部(集)。
      傅正义的剪刀的确很神奇。因为他能改变影片的节奏,使之符合影片主题和剧情的需要,为影片锦上添花。在电影中,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而傅正义的拿手戏就是善于把影片的节奏恰当地体现出来。在影片《知音》中,有一组群众游行示威、反对袁世凯卖国的镜头。原设计有三组镜头:一组是青年学生上街游行,遭到骑兵的镇压;一组是一个青年(甲)在前门箭楼上撒传单、演讲,然后跳楼身亡;还有一组镜头是一个青年(乙)愤而焚烧日本广告牌,然后自焚。傅正义审视完这几组镜头后向导演提出,如果按原设计,叙述完一个情节再叙述一个情节,节奏势必缓慢,结构也显得松散,气氛也就不浓。他建议打破原来的结构,重新剪辑,导演同意了。这三组镜头经傅正义重新剪辑后,变为:1,青年学生上街游行;2,甲青年在箭楼上撒传单;3,乙青年带头呼口号;4,骑兵镇压游行队伍;5,乙青年焚烧日本广告;6,甲青年在箭楼上演讲后跳楼殉身;7,乙青年自焚。这样一处理,节奏加快了,群众反对袁世凯卖国的声势显得浩大了,爱国情绪更激昂了;影片的气氛更浓重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剪辑似乎是光做减法、不做加法的。而傅正义剪辑则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有时他会向导演提出要求,去补拍一些镜头。尤其显功夫的是,傅正义做完加法之后,整个影片的长度反而缩短了,因为节奏加快了。在影片《黑三角》中,有个特务驾车在前面走,我公安人员在后面开车跟踪的情节。如果按拍好的镜头在银幕上放映,观众很难看出是在“跟踪”。傅正义从作废的片子找了些镜头加了上去,让观众从特务的车上,看到了后面有车跟着;又从公安人员的车上,看到了前面特务的车。于是观众明白了,这是在跟踪。导演陈方千看过这段片子的剪辑之后说,这才叫电影呢!《黑三角》这部影片,拍了650个分镜头,采用了620个镜头,全片12盒,可放映1小时50分钟。经傅正义剪辑之后,镜头增至719个,片长却减为10盒,放映时间减少了20分钟。
      傅正义经常对他的学生们说:一部影片的电影语言是否流畅,结构是否严谨,节奏是否鲜明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剪辑师。他是对影视作品的结构、语言、节奏进行最后艺术加工、定型的人。剪辑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担负着完成电影蒙太奇的最后一次再定型和再创作的任务。一部优秀的影片中,剪辑师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作用,丝毫不低于导演和摄影师。日本导演黑泽明说过:“一名真正的导演,第一必须会写剧本,其次还要会剪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剧本和剪辑掌握着一部影片的生命。”
       问傅正义最满意自己的哪一部作品,他说:“有几部影片中的局部和片段自己还比较满意;如果说整部影片,那一部也没有。”他解释说,这不仅因为电影本身就是“是遗憾的艺术”,还因为剪辑师的工作常常要受到导演性格、习惯、偏爱和片长的制约。但傅正义和许多名导演合作过,大都合作得很愉快。
       他讲起当年和崔嵬合作拍《红雨》。那是一部歌颂赤脚医生的影片,片中有段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最爱她……”这段镜头剪接完了,崔嵬不满意,他说为这个插曲拍的许多优美镜头都没有用上,太可惜了。傅正义说这支歌总共只有两分钟,那么多好镜头怎么能都用上?崔导说:那就重新录音,把歌子延长。傅正义想了想说,要不我再试试?崔导说:不用再费劲了,就重录吧。
       傅正义一头扎到剪辑台上,重新剪、重新接。总共两分钟的片子,他忙碌了一上午。完成之后他请崔嵬再来看。崔嵬说:“我不是说过了吗,你不要白费力气了!”傅正义说:“你先看看嘛,不行再说。”导演、摄影一起坐了下来,看片子。
       片子放完了,崔嵬“啪”地一拍桌子,“噌”一下站了起来就走!把傅正义等人吓了一跳。走了几步,崔嵬激动地说:“好,就这样了!”接着他就责备起两个年轻助手来:“他们上哪玩去了?就知道下棋,这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傅正义这才放下心来。
      这段故事,一直为傅正义所津津乐道。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说:“时光流逝,许多跟我合作过的导演,都已经作古了!”年逾七旬的傅正义,仍然关注着今日的电影界,期盼着好作品的大量涌现。
      傅正义曾通过对影片《伤逝》和《知音》的剪辑,使他荣获了1982年的“金鸡奖”最佳剪辑奖;担任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总剪辑,使他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优秀剪辑奖。为表彰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从1992年10月起,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
       傅正义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理论上的建树。他提出了“剪出戏来”的口号,创立了剪辑创作的标准,总结出形体动作剪辑技巧和方法,以及剪辑艺术创作基本功的三大要素。在他的倡导和呼吁下,北京电影学院设立了剪辑大专班。他本人还带出了48个徒弟,为我国影视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剪辑人才,而听过他课的人就更多了,保守估计也有五千人,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
       傅正义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剪辑学会会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剪辑委员会主任……按说,他已经功成名就,可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但古稀之后的他仍欲罢不能,在紧张的讲学、著述之外,经常被这个电影厂、那个剧组请去当指导。谁让他是“中国影视界的第一把剪刀”呢!
       傅正义先生千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