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句诗是《红楼梦》潇湘妃子《咏菊》诗中的。诚然,关于菊花,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春,不畏霜寒风冷,单独开放在诸花凋零的秋日,而且还开得那么美丽、那么娇艳、那么百态千姿风情万种,这就难免她被人备加喜爱了。
依林黛玉这句诗的意思,喜爱菊花,诗咏菊花,描绘菊花,都是从陶令这儿开始的。
陶令,就是陶渊明,姓陶名潜,字渊明,江西九江人,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我国晋代。为何叫“陶令”?因为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后来嫌官儿小,薪水太低,不屑“为五斗米”挂印去职,回家种菊花去了。于是,留下了“晋陶渊明独爱菊”之说;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喜欢菊花的性格,他这样《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宋朝诗人杨万里也有类似的《咏菊》诗道:“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则喜欢菊花的清高。她写道:“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晚唐时起义造反的“冲天大将军”黄巢,索性在诗里把自己和菊花合而为一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也写诗赞美菊花道:“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这不就是革命者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么!
《红楼梦》中诸人咏菊花诗,面前并无菊花。她们以菊花为题,其实说的是人。不信您去细品。
其实,多数人喜欢菊花不需要理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每年重阳节来临,他们就采来菊花,插在头上:“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重阳节头插菊花的风俗,从那时就沿袭下来。《析津志》载,中秋过后,大驾自上京返大都,皇帝、大臣及随行人员,人人头上都要簪上一朵紫菊花或是金莲花。有诗为证:“九月登高簪紫菊,金莲红叶迷秋目,万乘时还劳万福”。
明清以后,北京城中喜欢菊花、在自家园中栽培菊花的,不在少数。
菊花被更多城市、更多人民所喜爱,还是在当下。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等市,以菊花为市花。
对于林黛玉诗句中的“平章”二字,有必要注释一下。平章作为名词,是古代的一个官名——“同平章事”的简称。唐代官制,皇帝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平章事”的名义,处理日常事务,即为事实上的宰相。唐中叶以后,凡任实际宰相之职者,在本官之外,还要加上“同平章事”的衔称,意思是“共同议政”。所以,“平章”可以理解为“管理朝政”的意思。宋代有“平章军国重事”之名,专为年岁大、威望高的大臣而设,位在宰相之上。戏曲舞台和小说中那位名声不好的潘美,还有吕蒙正、向敏中等,履历上都有“加平章事”的记载。金元有平章政事的官职,位在宰相之下。元代的地方高级长官,也叫平章政事,简称平章。这样看来,职位最高至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不能称为“平章”,换言之,“一从陶令平章后”中的平章不是官职。平章,在这里是动词,是“品评”的意思。陆游诗有“平章春韭秋菘味”之句,意思就是春天品评韭菜、秋天品评菘——白菜。
今人,仍可“平章”菊花。由于园林工人的精心培植,菊花的种类亦更加繁多,花型更美,花期更长。时至已经入冬的今日,仍有菊花可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