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料可证:明朝,北京皇城里饲养着大量的鸽子。据《春明梦余录》记载:“十库西曰鸽子房。”《日下旧闻考》也有相关记载:“鸽子房有二圣庙,即內府鸽子房土地祠。”可见鸽子房占地不小,那么也一定有许多鸽子。怎见得皇宫里的鸽子多呢?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五年五月,礼部奏光禄寺费用浩繁开支太大,应该有所削减:“凡鸟兽之无益于用而有费于财者,乞或杀或纵,无夺民食。其有不可纵杀者,亦宜减其料食之半。”这意思很明白:养那么多狮子老虎还有那么多鸽子有什么用?耗费钱财,与百姓争粮食!于是弘治皇帝责令光禄寺卿王珩,查报西华门等处各色牲口禽鸟及支用料食之数。查报结果,乾明门养的虎、南海子养的猫、御马监养的猴、西华门的鹰犬,饲料被减半,西华门的大鸽,则被放飞了不少。《明史·孝宗本纪》:“弘治十五年九月,放减內府所畜鸟兽。”
史书上称明孝宗是个“恭俭有制、亲政爱民”的皇帝,所以能有此举。但是之后的记载表明,明朝的皇宫里仍然饲养着不少鸽子,而且是“善鸽”。据清人王朝所著《甲申朝事小纪》中记载:禁中“翊坤宫有放鸽台。每饲善鸽。当风日晴朗,领以一二带铃者,纵之群飞,盘空而上,铃声直逼云霄。”所谓铃声,当是哨声。也就是说,悠扬的鸽哨声,明代就已经响彻北京的上空了。宫中既然可以有“善鸽”——品质好的鸽子,民间总可以有一般的鸽子吧;弘治年间放走的鸽子呢,会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宋的临安城皇宫里,也畜养着大量的鸽子,纯是为观赏的。有宋朝人的讽刺诗为证:“万鸽飞翔绕帝都,朝昏收放费功夫。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圣书。”——养了上万只鸽子,每天还得放飞,太费功夫了!还不如养大雁,让它们给在沙漠当囚徒的两位皇帝捎信呢!这首诗通过对皇宫里“万鸽飞翔”的议论,发泄了对南宋皇帝忘却靖康之耻、不顾徽钦二帝而贪图安逸享乐的不满。其实作者未必不知道鸽子也能传书。早在唐朝,鸽子就有“飞奴”之称了,因为它能为主人送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