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写过一部杂剧:《拜月亭》。故事是这样的:
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瑞兰,在和母亲前往南京汴梁的途中失散。混乱中,瑞兰听有人叫她的名字,上前一看,是个秀才。秀才名叫蒋世隆,正在寻找失散的妹妹,他妹妹名叫瑞莲。瑞兰误以为是叫自己,和蒋世隆走到了一起。瑞兰孤身一人,兵荒马乱,不得已与世隆结伴同行,继而产生爱情结为夫妇。
世隆病倒在旅店之中,瑞兰尽心护理。恰巧王镇路过旅店,父女相认,瑞兰向父亲诉说了与蒋世隆结合的经过。王镇一看女婿是个穷秀才,非常生气,不顾世隆生命垂危,强拉瑞兰离去。
再说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与哥哥失散后,遇见了王瑞兰的母亲,被认为义女,一同前往汴梁。瑞兰回家后,和义妹瑞莲一起生活。因为无时无刻不思念丈夫世隆,夜晚,瑞兰烧香拜月:祝愿蒋世隆身体痊愈、夫妻团圆。不料她对月亮说的心里话被瑞莲听见了!瑞莲一问,方知瑞兰是自己的嫂嫂。二人更加惦记蒋世隆。
瑞兰之父王镇强迫瑞兰嫁给新科状元,没想到状元正是蒋世隆。夫妻终于团聚。
关汉卿写的这出《拜月亭》是以金宣宗迁都为背景的。公元1214年夏天,金宣宗将都城由中都迁往南京的开封。
金朝为什么要迁都?《拜月亭》戏中写道:“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觑那关口城池,马到处成平地。许来大中都城内,各家烦恼各家知。且说君臣分散,父子别离。”也就是说,造成迁都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西北的“天兵”——蒙古人。
公元1208年,随着年仅41岁的金章宗完颜璟病死、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金中都的好日子结束了。
首先是灾害频仍,接着是金朝内部动乱。1213年八月,金朝将领胡沙虎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了完颜永济,另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两个月以后,胡沙虎又被其他将领杀死。
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再次向金朝发动大规模进攻,九月,居庸关失守。1214年春天,成吉思汗驻扎于中都北郊。在金朝皇帝献上一个公主并五百童男童女、三百匹马和以及大量金帛之后,成吉思汗退兵了。成吉思汗的军队退回草原之后,金宣宗决定迁都南京开封府,以远离蒙古军的威胁。
迁都,就难免要造成“君臣分散、父子别离”。金宣宗把太子留在了中都城,又留下两个大臣——完颜承晖和抹燃尽忠负责守城。
车驾五月动身,七月才到达。五百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月。在关汉卿的笔下,迁都途中苦不堪言:“当日天色又昏暗,刮着大风,下着大雨”。一个兵部尚书的千金小姐,不得不冒着凄风苦雨,“一步一叹息”,“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黏软软带着淤泥”!
关汉卿设计的剧情,不完全是凭想象虚构的。据《金史·宣宗纪》:“五月戊寅,(车驾)将发,雨,不果行”;壬午——四天以后,“车驾发中都”,“是日雨,至甲申止”——冒雨走了三天,这雨断断续续下了七天!“丙戌,次定兴”——从中都城到定兴,距离二百里,走了五天。一天才走四十里。
金宣宗本想用迁都来延缓金朝的寿命,没想到反而加速了灭亡。成吉思汗认为,先求和,后迁都,是金宣宗缓兵之计,于是蒙古再次发兵南下。
1215年正月,蒙古军占领了通州,包围了中都城。通州一失,粮食来源被切断。金朝两次派兵携粮食来救援,都被蒙古军在中途击溃。负责守卫中都城的金军副元帅蒲察七斤出降。城中人心慌乱,粮食断绝,以致“人相食”。四月,蒙古军攻克了万宁宫;五月,负责守卫中都城的两名官员——完颜承晖自杀、抹燃尽忠逃走,官属百姓开门请降。中都城自此归于蒙古人。
在中都城被围期间,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当时也被困在中都城中,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金中都陷落的经过:“天子潜巡狩,守臣严守陴。山西尽荆枳,河朔半豺狸。食尽谋安出,兵羸立不支。长围重数匝,久困再周期。太液生秋草,姑苏游野麋。忠臣全节死,余众入降麾。”诗的大意是:天子悄悄地溜走了,让大臣严守中都城。山西、河北大部分都失陷了,中都城里没有了粮食,军队饿的没有了气力,还有什么办法?太液池长满了荒草,宫殿也成了野兽栖居地。忠臣自杀了,其余人投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