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元大都是在金中都的东北郊重新兴建起来的。元大都为什么不在金中都的基础改扩建呢?因为当时的金中都已经残破不堪,成了一片废墟。金元之际的诗人魏璠在诗中叹道:“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草长绿蒿。”
金中都是怎样从“一片繁华地”变成废墟的呢?许多史料都说是蒙古人放火烧毁的。把城市的损毁归罪于入侵者,最为省事、也最能让人接受,但未必是历史的真实。
燕京城成为金中都,是在1153年。1151年春天,金海陵命人“广燕城,建宫室”,仿照北宋都城汴梁的宫室制度修建皇城。经过上百万人历时三年的施工,城池扩大了,“西南广斥千步”;征调四方之民实京师,人口增加了——将城区划为大兴、宛平两县,即始于金;皇城内“殿三十六,楼阁倍之”,“金碧翚飞,规模壮丽”,令前来到宋朝使臣感叹不已。
燕京城变为金中都后,卢沟河上架起了雄伟壮丽的卢沟桥,城北的高梁河被挖成了金海,在金海中堆起的琼华岛上建起了广寒宫,西山一带修建了八大水院以供皇帝游幸。流传至今的燕京八景,即产生于金代。
从1153年到1208年,金中都由兴起到繁荣,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公元1208年,随着年仅41岁的金章宗完颜璟病死、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金中都的好日子宣告结束。
先是地震灾害降临。据《金史·五行志》记载,1210年二月,“地大震,有声如雷”。“七月,地震。八月,地震。九月,地大震。”
地震之后发生了大火:“十一月,京师民周修武宅前渠内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桥。”十天之后,金中都城内大悲阁旗杆下的石缝中有火冒出,凡十余日。“自是都城连夜燔爇二三十处”。燔爇,就是发生火灾、着大火了。《金史·卫绍王纪》的记载是:“中都火焮民居。”
不仅有火灾,还有天灾:“是岁大饥”。“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乙亥夜,大风从西北来,发屋折木”,中都城北的通玄门和皇城的东华门“重关折”——门闩都折断了,这得多大的风啊!“三月戊午,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这时候,蒙古骑兵还没有逼近中都。
完成了战争准备的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始于1210年二月。九月,蒙古军“拔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居庸关守将遁去”,居庸关失守,中都戒严。但蒙古军没有攻打中都城,分兵掠取河北、山西各州县,在获取了大量的金帛、粮食、马匹之后,就撤走了。
1213年八月,金朝内部动乱,将领胡沙虎发动政变,杀死了完颜永济,另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这时,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再次向金朝进攻,攻取了河北、山西、山东的大部分州县,两个月后逼近中都。
1214年春天,成吉思汗驻扎于中都北郊。部下请求攻取燕京,成吉思汗没有同意。他派遣使臣去对金主说:“……我要撤军了,你就不能慰劳一下我的部下吗?”
金朝皇帝赶紧将卫王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并五百童男童女、三百匹马和大量金帛献给成吉思汗,并派其丞相将成吉思汗送出了居庸关。
蒙古军撤退之后,金宣宗将都城从燕京迁往南京汴梁。
金宣宗的迁都之举激怒了成吉思汗,认为这是金主缓兵之计,于是又一次发兵包围了中都城。1215年正月,蒙古军占领了通州,断绝了燕京城的粮食。金军副元帅蒲察七斤率军出降,燕京城中人心更加慌乱。由于粮食断绝,以致“人相食”!四月,蒙古军攻克了琼华岛下的万宁宫;五月,留守中都城的两名官员一个自杀、一个逃走,官属百姓开门请降。中都城自此归于蒙古人。1234年,蒙古军队攻陷南京汴梁,金朝灭亡。
从上述记载来看,1211年那场五日不灭、延烧万家的大火,确实与蒙古军队无关。但后来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残破不堪的燕京城半个多世纪没有恢复过来,也是事实。
金中都的彻底毁坏,迫使后来者的蒙古人谋划新城。忽必烈当上大元皇帝,燕京再次被称为中都。1264年二月重修琼华岛;1267年,命刘秉忠规划新的都城。1272年,新都城在燕京城东北崛起,忽必烈将新都城命名为“大都”。北京城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