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南之区曰“丰台”。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来自金朝的拜郊台。据《金史·礼志》和《析津志》,金人“其俗有拜天之礼”,定都燕京后,“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大定十一年,金世宗依照汉族大臣的建议,“以古制筑坛”,按照“天圆地方”的理论,在金中都通玄门外筑方壇以祭地;在丰宜门之南五里,筑圆壇以祭天。坛呈三层,十二级台阶“各按辰位”。壝墙三匝,四面各三门。坛和壝墙都用赤土染成红色。壝墙,音“围墙”,专指坛外的矮墙。因为坛呈圆形,故有圆壇之称;因在南郊,又称拜郊台、郊天台、郊台。在《日下旧闻考》中,清朝大臣们认同了朱彝尊的说法:“丰台”之名源于“丰宜门”之外的“郊天台”,或者直说:丰台就是郊天台。
乾隆皇帝不认同这个说法。他在《乾隆三十九年御制丰台作》一诗中说:“丰台仍是旧名呼,接畛连畦种植俱”——这一带居民以种植花卉为业,芍药珍品接畛连畦。他的这首诗不是考证丰台如何得名的,而是称赞当地种花盛况的。在自作注解中他说:“(朱彝尊)日下旧闻引析津日记,谓丰台之名不知所始。朱彝尊按,以丰台疑即拜郊台,因南门曰丰宜,故目为丰台云云。其解未确”——乾隆说:这种解释不准确。那么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考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元人园亭多在其地。丰,盖取蕃廡之意;台则指亭台而言尔。”
乾隆皇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丰台?因为亭台多嘛!
蕃者,滋也;廡者,丰也。丰,就是盛多。为了显示学问,他用了“蕃廡”一词来注释“丰”以形容多,于是把一些今人弄糊涂了,还以为他说的是植物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元代的远风台。
远风台是元代韩姓御史之别墅,位于丰宜门外西南五里。韩御史是禹城人,“因乱及此,城南风台为之别墅”。看来韩氏的别墅很有特点,在当地称得上是“标志性建筑”,因为“诸老有诗”咏之。(见《析津志辑佚·名宦》)
曾经牧牛人认同此说——“丰台”之名即来自韩氏别墅远风台。理由一:其位置在金中都之西南,与今天的丰台镇更为接近。理由二:“远风台”极易简化被称为“风台”,如果不是《析津志辑佚·名宦》中的文字漏掉了“远”字,很可能在元代就已经被简称“风台”了。
所谓“远风”,大概是希望风离远一些。为什么?因为北京地区自古便是风沙肆虐之地。君不闻李白诗《北风行》:“烛笼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为何大白天点灯笼?因为风雪狂虐不见天日!在元人所著《析津志》中说:“幽燕沙漠之地,风起,则沙尘涨(障)天”,可为注解。冬天“雪花大如席”,春天狂风挟沙裹石扑面而来,令人生畏。如果大都的风温柔和畅、吹面不寒,韩御史们又何必要离风远之?
从古人的文字记载中看,古代北京地区的风沙比今天厉害多了。把远风台建在京城西南,说明早在元代,那里就是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