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中秋节其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时节,许多农林作物已经成熟,是个收获的时节。农民欢度中秋,有庆祝丰收的含义在内。所以,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最初可能是不过这个节日的。
据《辽史》,契丹人过正旦(新年),过中和节(二月初一),过释迦牟尼生日(二月初八),过上巳节(三月三),过端午节,过夏至节,过中元节(七月十五),过重阳节。
中秋这天契丹人怎么过呢?按照契丹人的“国俗”,要在八月八日这天杀一只白狗,把它埋在寝帐之前七步的地方,并且露出狗嘴。中秋这天,把寝帐移到狗头之上。——这种仪式更像是一种压胜之术。
从《辽史•礼志》中看,契丹人祭日、祭山,却不祭月。
女真人赶走了契丹人,取得了在北京这个地方的统治权。金海陵按照北宋都城汴梁的格局,将原来辽的南京城扩建为金的中都城。同时,金人也仿照宋朝人的典章制度,建立起自己的礼乐制度。(据《金史•礼志》)在施仁门外之东南建立了朝日坛;在彰义门之西北,建立夕月坛。朝日坛名叫大明,夕月坛名叫夜明,分别用来作祭日和祭月的场所。这是与契丹人所不同的地方。从大定十一年起,每年于春分祭日,于秋分祭月,——虽祭月,却并不在中秋。在《金史》中,未见到有金朝皇帝过中秋节的记载。
元朝宫廷里是过中秋节的。元朝人熊梦祥著的《析津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滦京太史涓日吉,于中秋前后洒马奶子。此节宫廷胜赏,有国制。”
所谓“洒马奶子”,是蒙古人祭天的仪式:“用马一、羯羊八、彩缎练绢各九匹”,由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领其事,再拜告天。由此可知,蒙古人是过中秋的。
滦京,即元上都,以临滦水而得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元朝皇帝每年四月离开大都,到上都去避暑,过中秋后动身返回大都。所以《析津志》中说:“是时,紫菊金莲盛开,则内家行在,具有思归之意。”
元朝宫廷内设宴“必有名目”。立秋这天要设宴。“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设宴之日,皇帝要将红叶簪在帽子上。中秋“紫菊金莲盛开”,也要设宴。这就是所谓“宫廷胜赏”。
我没有在《元史》中找到有关祭月的记载,我推测蒙古人和契丹人一样,是不祭月的。
中秋节是汉族人祭月的节日。明朝人记录北京岁时节日民俗的《北京岁华记》中,这样记载北京人度中秋:“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显然,这是祭月的仪式。
著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说得更明确:“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拜毕,焚绘有图案的月光纸,然后将瓜果月饼等供品“散家之人必遍”。
祭天、祭日、祭月、祭山、祭江河湖海,是古人自然崇拜的表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崇拜的对象会有所差异。这就叫“大同小异”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