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在金代就懂得运用船闸、使船在落差较大的运河上逆流而上了。
郭守敬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找到了白浮泉,而且找到了把北山和西山泉水引到大都城的路径。
充满智慧的船闸
公元1283年,罗璧、张瑄、朱清将第一批运粮海船由江南押至大都,标志着海运时代的开始。每年有三百万余石粮食,经海路运抵通州,为将这些粮食经陆路运抵大都城,每年耗资应不止六万缗,“驴畜死者不可胜计”,“民不胜其悴”。朝中有人提议开辟滦河航道,将粮食直接运往上京;有人提议让运粮船逆卢沟河而上,直抵卢沟桥畔。这些建议可行么?“朝廷遣守敬相视”。
郭守敬调查后发现,“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由于大都城地势高而通州地势低——现代测绘的结果是相差20米,旧有的金代运粮河水量不足以行船。所以他提议,“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大都)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这就解决了水量不足的问题。还有落差大的问题呢:因为落差太大,运粮河留不住水,怎么办呢?郭守敬提出:“每十里置一牐(同闸),比至通州凡为牐七,距牐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音呃,关闭)以过舟止水”——这个方法,我们在初中的物理课上学到过,但是没有人说:是谁发明的这个方法?毫无疑问:利用船闸,使船在水位差较大的河道逆流而上,这个发明权应属于中国。
忽必烈看了郭守敬的方案后非常高兴:“当速行之。”于是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首领,动用了近两万士兵、五百多工匠、三百多水手,还有一百七十多囚犯,投入到工程之中。开工那天,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郭守敬的指挥,“亲操畚鍤为之倡”。至元二十九年春天开工,至元三十年秋天完工。避暑回到大都的忽必烈来到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据《元史·郭守敬传》)
在船闸的施工中,施工者发现了旧有的船闸建筑遗迹,无不对郭守敬的施工方案表示折服、敬佩。——这说明什么?船闸的技术在金代就已经运用了。金代旧的运粮河在技术上是成熟的;难以为继的,是没能解决足够的水源问题。
郭守敬还提议:从澄清牐(即海子牐,后改名)东引水与北灞河接,在丽正门西设一水牐,这样就能使船绕大都城而环行了,但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了不起的白浮堰
明人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说:“白浮龙泉水流经白浮村。元郭守敬筑堰引水,使西会马眼诸泉,折而南流,入于潞河,以便漕运。堰即以白浮名。”
筑一道堰而改变水的流向,此前一千四百年,岷江上已经实现了。筑堰并不难,难的是做出判断:如何将水引入京城。白浮泉距大都城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公里,将水径直引向大都城岂不省事?不行,因为隔着沙河、清河两道地势低凹的河谷。
郭守敬的伟大,就在于他找到了沿着山脚由东向西、再折而向南的引水路径。白浮堰的筑成,拦截了北山的神山泉等诸道山泉,沿途汇聚了双塔河、榆河、南沙河、清河上游的部分水源而达于瓮山泊(即今天的昆明湖),再经疏浚后的高梁河道汇入积水潭。
《日下旧闻考》引述了顾炎武的一段《昌平山水记》:“(郭守敬)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于京城。”此处有一按语:“神山(泉)、白浮(泉)皆在(昌平)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明明看上去西高东低,郭守敬怎么就能把东水引向西流呢?实在令人不解!
在郭守敬修筑白浮堰的六百八十年后,一条由密云水库至青龙桥的引水工程竣工了,从此密云水库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城。而这条引水渠从白浮山至青龙桥的位置,基本就是当年白浮堰的旧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