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傩戏·能剧·地戏

(2016-07-14 14:00:57)
标签:

面具

脸谱

分类: 戏曲杂谈
      中国戏曲发展到唐代是一种什么样态?看看日本的能乐表演可知道个大概。因为据说,日本的能乐,是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看过日本能乐大师的表演之后,忽然发现,日本的能乐和中国古代的傩戏太相像了。
      首先是面具。戴上面具表演,是日本的能乐的重要特征。而这个特征,和中国古代傩戏是完全一样的。我手里保存着几个中国的傩面具,从网上也可以搜到一些中国傩面具的照片。和日本的能乐表演所戴的面具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其中有些面具的惊人相似之处。
      傩戏在当代中国并没有绝迹,在云南、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人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在中国古代,傩最初是用来驱赶邪鬼恶魔的。为什么要戴上傩面具? 因为人的外表太和善,不足以镇慑妖魔鬼怪。所以要借助面具。
      其次是伴奏乐器。能乐用什么伴奏?鼓和笛。为查找日本能乐与中国傩戏的渊源,笔者翻阅了贵州傩戏的资料,发现为戏曲活化石傩戏伴奏的乐器,是鼓和笙。——笙,是多管之笛,大概是由笛进化而来的吧。于是联想到:最初的昆曲,也是用鼓和笛伴奏的,最初的皮黄,也曾经是用鼓和笛来伴奏的。由此,是不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联?
      还有一个相像的地方是动作的程式化。能剧演员因为戴着面具,无法使用表情,所以只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比如抬手齐额遮住眼部,表示悲伤、哭泣,这个动作在今天的京剧里仍然保持着。而京剧动作的一大特征不正是程式化么!
      能剧的动作特征是“僵硬”,“身体在极度的紧张下呈现出仿佛如硬线条般的体态”,没有“(芭蕾舞那样的)借由跳跃以企图上天的动作,反而采取了重心向下全身呈现出坚实量感的动作”。试问,京剧里有“借由跳跃以企图上天的动作”么?
      能剧艺术家在表演时,姿势永远是重心向下的下蹲式,胳膊的动作很机械,像机器人;转身,常常是90度的。尤其是能乐中的“折足”,这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而“为了要能圆滑地使用此种运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步法以及这种“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运步姿势”,像不像牵线木偶?而京剧的动作从哪来的?也是木偶!
      齐如山说:“(京剧舞)台上的规矩,凡脚色上场,引子念完转身的时候,很有分别:若是内场椅(就是椅子在桌子的后边),角儿在台前向右转,入座时向左转;若说外场椅(椅子在桌子前边),角儿在台前向左转,入座时向右转。这是从前定而不可移的规矩。”——就是说,跟开车打方向盘似的,转过去,再转回来。这个规矩是怎么来的呢?齐如山说:“据内行人说,这个缘故,是因为戏剧渊源是由提线戏来的。”——提线戏,就是提线木偶戏。“倘都向右转,或永向左转,那提线岂不拧成绳子了吗?
      王国维说:“戏曲之作,不能言其始于何时。”王国维还有一句话:“至与戏剧更近者,则为傀儡。”这句话也见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说的傀儡,就是木偶戏。从郭红军、赵根楼著的《中国木偶戏史稿》中看:“唐代的木偶戏已经比较成熟”——有歌、有舞、有优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是:兴盛于宋代的木偶戏,也是用鼓和笛来伴奏的。那么,这一鼓一笛,便可以把傩戏和能剧——木偶戏——昆曲——京剧联系了起来,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再看能剧和傩戏的功能,其中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驱邪治病。传统能剧的内容,是驱除附在人身上的恶鬼。而驱鬼祛邪,也正是中国古代傩戏的第一功能。
      能剧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葵之上》里,有这样几个脚色:1. 身怀六甲的宫廷贵族之妻葵,2.鬼魂和魔鬼,3.代表神佛的苦行僧,4.仙女,5. 负责在人和神之间联络的女巫。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贵族妇女冲撞了鬼魂,被鬼魂附体。女巫被请来诊治,女巫搬来苦行僧和仙女,最后打败了魔鬼。
流行在贵州一些地区的傩戏,有个经常搬演的《山王图》,里面有这样几个脚色:1. 魂魄被勾走之后卧病的将军,2.外表是个美女、其实是勾走人魂魄的狐狸精,3. 女巫唐师太婆,4.来降妖捉怪的道人,5.道人法力不足,请来的仙娘和山王。
      从《山王图》这出傩戏的脚色来看,与能剧《葵之上》是不是大有相似之处?
那么,日本能剧与中国傩戏极为相似这一点,又能说明什么呢?
公元8世纪,是中国的唐代。那个年代,正是我国戏曲发生、发展的初期。按照王国维的说法,我国戏曲始源于唐、变化于宋、发达于金元;唐代,已经有了歌舞,有了专一说笑的滑稽戏,有了演故事的参军戏。但还没有形成后来意义的戏曲,“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一章)。而从日本能剧的形态看,能剧的表演中有舞蹈,有音乐,有演唱,有狂言,也有故事。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唐代已经有了戏曲的初级形式了?
       和日本能乐大师进行戏曲方面的交流,使我们想起张艺谋拍摄的一部电影:《千里走单骑》,电影的主人公是日本影星高仓健扮演的一位父亲,为他的儿子来中国搜集地戏的资料。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了解到:地戏的演员,也是通过戴面具表演的,并通过不同的面具来分配角色的。从网上搜集到的这些地戏图片和地戏面具我们可以看到:地戏面具与京剧脸谱已经十分接近了。
     《千里走单骑》是三国时关云长的故事。从张艺谋拍摄的那部电影中,我们看到地戏里有唱腔,有舞蹈,有音乐伴奏,更重要的是,有了完整的故事。现在仍然流行于贵州一带的地戏,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剧目:《三国》戏,《杨家将》戏,《说唐》戏,《说岳》戏,《封神》戏,等等。这已经符合了王国维对戏曲的衡量标准:用歌舞演故事。
      据贵州文化工作者研究,认为地戏来源于军傩——就是军队中的傩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似可以这样认为:地戏是由傩戏发展而来,是傩戏向戏曲迈进的中间阶段的产物。戏曲的一些服饰、装扮、武打动作等,许多可以在地戏中找到影子。
      傩戏·能剧·地戏

傩戏·能剧·地戏

傩戏·能剧·地戏

傩戏·能剧·地戏

上面两个是中国的傩面具;下面两个是日本能面具。

傩戏·能剧·地戏

傩戏·能剧·地戏

傩戏·能剧·地戏
地戏面具和地戏。请注意地戏演员背扎靠旗,头戴雉尾,已经和京剧非常接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