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戏,是戏曲之滥觞

(2016-07-23 21:46:49)
标签:

目连戏

傩祓

分类: 戏曲杂谈
      戏曲的历史,如果从形态说起的话,那么最初的戏应该是傩戏和地戏,——人戴着面具,装成神鬼,进而扮演人物;然后是木偶戏和皮影戏,这就有故事、有歌舞、有音乐了,最后才是由人扮演的杂剧。如果要从功能上说呢,那么,最早的戏是娱神的,傩戏也好,地戏也好,包括最初的木偶戏,都是演给神、演给鬼的。演给神,是用来还愿的;演给鬼,是送葬的。
      在王国维著的《宋元戏曲史》中,有引自《封氏见闻录》(卷六)的一段文字:“大历中,太原节度辛景云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唐朝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景云去世了。在为他送葬的路上,各地的节度使都派人来致祭。其中范阳节度使送来的祭盘最为高大。祭盘上是一个木雕的尉迟敬德造像,全身披挂(突厥斗将),可以用机关操作使之行动,像活的一样(请注意:这时候的尉迟敬德也已经不在世了,目之为鬼也未尝不可也)。这段文字是王国维考证傀儡戏的历史时引用的。据王国维的考证,木偶戏最早是出现中国古代丧礼上的。
      傩戏也好,木偶戏也好,既然可以娱神(包括鬼),自然也可以娱人。同样作为后世戏曲之源的,还有俳优和参军戏。俳优和参军戏,就纯粹是演给帝王看、供帝王开心的娱乐节目了。
      戏曲的正式出现,要从用歌舞演故事的那天算起。这个时代的戏,虽然也有时用来还愿、敬神,其实最主要的功能已经是娱人了。岂不闻儿歌中唱到:“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来干嘛?看戏。看戏,其实就是老百姓的节日。而老百姓最爱看的,就是用各种角色演绎的曲折而生动的故事。而最早演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的故事出自佛教的《盂兰盆经》,据说是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随着佛教的流行和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到唐代便出现了目连救母故事的图画——“变相”和说唱目连救母故事的“变文”。
    “变文”,就是用来说唱的脚本。说唱艺人一边展示图画——“变相”,一边说唱故事,这是唐代的一种“文艺宣传”的方式。《搜孤救孤》里的程婴,用画图给孤儿讲他的身世;《王佐断臂》里的王佐,用画图给陆文龙讲他的真实身份,那写画图就是变相的遗迹。后人在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的“变文”就有十六则。
     《目连救母》的“变文”,到后来逐步形成了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目连戏。目连戏,傩戏中有,木偶戏中也有,元代杂剧中有,徽班进京中剧目中还有,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曾在京城搭台大演《目连救母》。慈禧太后把它改编成皮黄——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名叫《劝善金科》。
      明朝人的《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共一百出,清朝的《劝善金科》也有十本。可以想象,愈到后来,戏中的故事愈曲折、愈生动。为了方便演出,这出大戏被化整为零,演变出《滑油山》、《六殿》、《刘氏望乡》、《罗卜路》、《盂篮会》、《魔障》、《戏目连》、《思凡》、《定计化缘》等多出折子戏。三庆班的首席老生程长庚常演剧目中,就有《滑油山》。老生“后三杰”之一的汪桂芬和老生汪笑侬都擅长反串《游六殿》,著名老旦演员郝兰田以《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等最出彩。目连戏中的《盂篮会》则是王瑶卿的常演剧目。这些折子戏,至今还是一些剧团的保留剧目。
       说了半天要说什么?笔者要说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目连戏,就是一出“鬼戏”。戏中有阴曹地府,有地狱天堂,有鬼魂。清•昭梿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中说:“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於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请注意:这出戏里“鬼魅杂出”!为什么要在年根儿底下演“鬼魅杂出”的戏呢?为了效仿古人“傩祓”——驱逐疫鬼,祓除灾邪之意。
      可见,从傩戏到木偶戏,从“变文”到杂剧、到京剧——鬼戏,是戏曲之滥觞,戏曲之发轫,是中国最古老的保留剧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