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改编自红楼梦的京剧

(2016-07-03 09:39:24)
标签:

黛玉葬花

分类: 戏曲杂谈
       民国初年,随着红学索隐派的出现,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红楼热”。1914年王梦阮《红楼梦索引提要》发表。1915年季新(汪精卫)《红楼梦新评》发表。1916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发表。
    “红楼热”的不断升温,影响到了京剧界。1916年,梅派京剧《黛玉葬花》诞生,在吉祥戏院首演。
据梅兰芳自己说:“我从《奔月》排出之后,舆论上一致鼓励我再接再厉,多排几出古装戏。”“有一些朋友对我有这样的建议:你们已经创造了嫦娥的形象,何不排演红楼的戏?我们听了有理,开始就研究这个问题。”
起初梅兰芳想按李毓如、余玉琴、迟韵卿等人排《儿女英雄传》的路数,排一出连台本戏《红楼梦》,可是发现存在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戏班子里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而红楼戏里需要许多的旦角儿演员,却没有花脸演员什么事。梅兰芳说,不能为我排一出新戏,让别的几个行当的演员闲着没戏唱,还得再添约许多位旦角儿演员参加。另一个难题是,《红楼梦》里的故事,以家常琐事、儿女私情为主,排出戏来,场子过于冷清,不像《三国》、《水浒》故事热闹、戏剧性那么浓厚。于是就想,先拿一桩故事单排一出小戏试试。这才决定,排《黛玉葬花》。
     小说《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这段故事并不复杂。但把小说中故事原封不动地搬上京剧舞台,事实证明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在梅兰芳排京剧《黛玉葬花》之前,已有陈子芳编创的昆曲本子《黛玉葬花》。陈子芳是清光绪年间京门“摇吟俯唱”票房的名票。他的《葬花》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黛玉泣残红”为题材,全剧只有三个人,没有别的穿插,场面相当冷清。人物外部的形象塑造也没有不到观众的认可,演员一出场就引起哄笑、叫倒好儿,以致这出戏没法再演下去。
       梅兰芳和他的创作班子另辟蹊径,改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增加了一些穿插。 剧本由齐如山编大纲,李释戡写唱词,全剧共分六场。上场人物除黛玉、宝玉之外,还有茗烟、紫鹃、袭人等。第一场茗烟上场,交代他给宝玉买来了各种杂书,包括《飞燕外传》、《太真外传》、《西厢记》;第二场,茗烟把《西厢记》等书献给宝玉供其消遣;第三场是这出戏的小高潮,先是黛玉上场打引子,讲述自己的身世与苦闷,继而交代自己在花园里起了一座葬花香冢,今日要去葬花,吩咐紫鹃携带花锄等物出门,然后唱西皮慢板:“花谢花飞飞满天,随风飘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红消香断有谁怜!取过花囊把残花来敛,携到香冢葬一番。”第四场,袭人来传贾母之命,让宝玉去东府,给大老爷问安。第五场,紫鹃带衣服去看黛玉。第六场,宝玉在沁芳桥下读《西厢记》,被扫花至此的黛玉遇见。黛玉要过《西厢记》,两人一起读了起来。随后贾宝玉以书中人自比,表明心迹。正当二人共同扫花、葬花之时,袭人将宝玉唤走。这时紫鹃也给黛玉送来花披。黛玉打发走紫鹃,一人来至在梨香院墙外,听见院内戏班的人正在唱《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当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句时,黛玉想起了刚才在《西厢记》中读到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不禁感慨油然而生,念道:“唉,想起我林黛玉啊!”接着唱起了反二黄慢板:“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见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那里水中月镜里昙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熟悉《红楼梦》故事的读者都能想起,这是从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中的《枉凝眉》中演化来的。这个唱段由梅兰芳来演唱,凄楚,哀怨,低徊,婉转,足以令人陶醉。最后,黛玉再唱两句散板:“病恹恹泪涟涟闲愁难遣,奈何天伤怀日哭损芳年。”这时紫鹃来寻,扶黛玉下场。全剧终。
      梅兰芳在编创这出戏时,在林黛玉的造型上花了不少心思。梅兰芳塑造的林黛玉,梳古装头,正面挽三个髻,上下叠成品字形,旁边配以翠花、珠花;上身穿大襟软缎短袄,下身系软缎长裙,腰间配一条用软纱做成的小腰裙,外系丝带,缀有玉佩。整个装束清新淡雅,非常接近人们心目中想象的林黛玉形象。在这出戏里,梅兰芳还编创了独具一格的花锄舞。林黛玉手执花锄边舞边唱,动作优雅,新颖别致,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
      梅兰芳在演唱这出戏时,突破了青衣面无表情的传统模式,运用了大量的丰富细腻的表情,来表现主人公复杂、伤感的内心活动。在最后一场表演林黛玉倾听《牡丹亭》曲子的时候,心随曲动,脸上表情变化分明。当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黛玉双眉微蹙,暗自伤神,身体欲行又止,然后是坐立不稳,对景发痴。
梅兰芳的这出《黛玉葬花》,及大地提升了京剧旦角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京剧的舞蹈语汇。这出戏一问世就非常叫座儿。其原因,一个是梅兰芳本人就有足够的号召力,无论他唱什么戏都能吸引大量观众;另一个,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很大吸引力。此前,小说《红楼梦》早已脍炙人口,而观众还从没有在京剧舞台上见到过贾宝玉和林黛玉。
      1916年冬,梅兰芳应许少卿之邀,第三次到上海,在天蟾舞台演出了四十几天。其中《奔月》演了七次,《葬花》演了五次,每次都卖满堂座。两出戏给许少卿赚了不少钱。
      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本演出,他在《黛玉葬花》中细腻的表演,赢得了日本戏剧评论家南部修太郎的赞赏:“这不是一般中国戏曲常用的那种夸张的线条和形态表现出来的神情,而属于写实的并且是心理的或精神的技艺。我想,这是梅在尽量努力地展示《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和心情。这就是梅氏对有便宜不原有的中国戏曲的技艺感到不足,而在这种古装歌舞剧的新作里开拓出来的新的艺术境界。”
       继《黛玉葬花》之后,梅兰芳又编创了《千金一笑》、《俊袭人》两出红楼戏,还有一出戏,是根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编的,编好了始终没有上演。
       现在来看那个时候的《葬花》,虽然梅先生的唱腔优美动听,舞蹈动作优雅新颖,人物造型妍丽清新,但是整体看来,这个戏在艺术上还是不太成熟。比如,唱词太“文”。鲁迅先生说:“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平心而论,这个批评还是比较中肯的。离开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掐掉了前因后果,观众很难体会葬花人的心境,能欣赏的,只剩下了梅大师婆娑的舞姿和唱腔的韵味。
       由此也可以证明戏曲欣赏中的一个怪现象:故事情节并不重要,唱词也不用听得懂,只有韵味才是第一位的。这就给那些剧本瞎编乱造、唱词狗屁不通的剧作家们扫清了障碍。所以有些新戏的唱词,连起码的逻辑性都不讲,意思一句不挨一句,居然也能演唱!
      梅大师的剧作当然不存在这类问题,因为梅大师周围,不乏文章高手。你看《贵妃醉酒》的唱词,写得多么高雅!
       虽然,《葬花》里的情节都是从小说《红楼梦》中剪裁出来的,但是,拼接出来的《葬花》已经完全不是小说的原意了。小说中的黛玉葬花,是她在心情极度悲伤之下的一种宣泄,是为自己唱的挽歌。由于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误会宝玉不再理她,本来就多疑善感、爱哭易怒的林黛玉当时的心态是:既然在这个世上得不到爱,不如死了算了!所以她在《葬花吟》中唱道:“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愿奴肋下生双翅,随花飞去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完全是失意后的颓丧和绝望。所以,小说中的贾宝玉听了,立刻哭得一塌糊涂。然而《葬花》里的黛玉,完全不是悲痛欲绝的失意者,而是一个和“游园”时的杜丽娘一样的怀春少女。
       1996年10月,为庆祝长安大戏院在新址重张,组建不久的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编排了展演梅派经典剧目的“梅华香韵”,由梅葆玖率四个女弟子,上演五出折子戏 :《天女散花》、《廉锦枫》、《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还有新版的《黛玉葬花》。
       新版的《黛玉葬花》只有两场,将原版《葬花》的第三场、第六场合二为一,置于一个场景之下,成为一出只有一个人物的独角戏。新版《葬花》保留了原版的花锄舞,虚化了葬花的动作,强化了人物的情感表达。在唱腔和唱词上也做了较大的改动,将原来第三场的西皮腔体,改为二黄板式腔体。那段西皮慢板:“花谢花飞飞满天,随风飘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红消香断有谁怜。”改成了反二黄慢板的:“春花谢残花飞满天飞遍,芳红消馨香断却又谁怜?惜花人怎挽这流光荏苒,叹香红能又有几日娇艳。把花锄对斜阳魂消神断,残花片好一似薄命红颜……”
       新版《葬花》剧情紧凑,只有20分钟,以唱念为主,一气呵成。戏一开场,林黛玉边走边听墙那边传来的《牡丹亭》曲子,于是感叹道:“这曲子好生地感慨缠绵!”随后向观众说道:“原来这戏文上也有这样的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领略其中妙趣!”
       戏的结尾处,林黛玉扛起花锄,在幽咽的笛声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画外音伴随之下,缓缓向园林深处走去。整出戏在平淡之中结尾。新版《葬花》浓缩了精华,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像一首凄婉的、富于意境的抒情诗,很美,也很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