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楼梦》小说的问世,以《红楼梦》中故事创作的“红楼戏”就紧跟着问世了。第一部红楼戏产生于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作者是仲振奎。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翠文书屋木活字摆印本《红楼梦》即程甲本问世的第二年、程乙本问世的当年。由程伟元、高鹗共同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付梓的时间是“辛亥冬至后五日”,已然是年底了。第二年秋天,一个叫仲振奎的官员,卧病都门,得到一部《红楼梦》,枕上读之,为书中人物所感,“哀宝玉之痴心,伤黛玉晴雯之薄命,恶宝钗袭人之阴险,而喜其书之缠绵悱恻”,写出了昆曲《葬花》一折。
仲振奎于是成为写红楼戏的第一人。从已知的材料看,仲振奎生于1749年,卒于1811年,字春龙,号云涧,又号花史氏,别署红豆村樵,是个诗人,诗法杜甫。又过了四五年,他的病又犯了,孤闷无聊之际,刚刚能扶杖起床,便搜出以前没有写完的旧稿,历时四十天,写出了《红楼梦传奇》五十六出。这部传奇,包含有后人续写的故事,剧情和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大有不同。这时已是嘉庆三年,正是花雅争胜,昆曲走向衰落的时候,所以《红楼梦传奇》流传于世的仅有几折。《集成曲谱》里收有《葬花》《扇笑》《听雨》《补裘》四折。这位仲振奎才华出众,却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幕僚,妻女早逝,境遇凄凉。他的朋友邹熊《吊仲云涧》四首诗中称:“悲歌谱出《红楼梦》,声泪交流一曲中”。旋即加了一条注释说,仲氏“有《红楼梦传奇》行世,《葬花》一曲自写牢骚”,在他朋友看来,仲氏写林黛玉葬花,就是写他自己。
清人梁廷楠有这样的评价:“《红楼梦》卷牍浩繁,头绪纷琐。吴洲仲云涧取而删汰,并前后梦而一之,作曲四卷,始于原情,终于勘梦,共得五十六折。其中穿插之妙,能以白补曲所未及,使无罅漏。……惟以副净扮凤姐、丑扮袭人、老扮史湘云,脚色不甚相称耳。”从戏曲创作的角度来看,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人物角色的分配却很不合理:王熙凤怎么由花脸来扮演、史湘云怎么由老生来承担呢?
在清人改编的红楼戏中,荆石山民吴镐的《红楼梦散套》是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品之一。
吴镐,江苏太仓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是个监生,号荆石山民。他父亲吴稗是个武官,当到了京口游击。吴镐喜欢文墨,却又不善于做八股文,专攻诗古文辞,骚经选学,文笔古雅。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肯定也是郁郁乎不得志的,“坐酒病卒”,著有《荆石山房诗文集》、《红楼梦散套》十六折:归省、葬花、警曲、拟题、听秋、剑会、联句、痴诔、颦诞、寄情、走魔、禅订、焚稿、冥升、诉愁、觉梦。梁廷楠对他的《红楼梦散套》评价是,“其实此书中亦究此十余事言之有味耳。其曲情亦凄婉动人,非深于四梦者不能也。”——这评价是不低的。
嘉庆年间,有位女作家吴兰徵,编创昆曲本《绛衡秋》。
吴兰徵(1776--1806),原名兰馨,又名香倩,字银燕,号梦湘,婺源县人,清代女诗人,戏曲作家。嘉庆元年(1805)冬撰《绛蘅秋》传奇,为“言情记恨”,敷演宝黛爱情,未竟而逝,她的丈夫俞用济将剧本编辑出版。后编入《红楼梦戏曲集》,仅28折。
在清代红楼戏的作者里,学问最大、地位最高的,要数石韫玉了。
石韫玉(1756—1837),江苏吴县人,字执如,号琢堂,别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乾隆五十五年的头名状元,官至山东按察使。嘉庆二十四年因事被劾,归主苏州紫阳书院。此公擅长诗文,又懂戏曲,作有杂剧《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父》、《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对山救友》九种,合称花间九奏。这位石状元也编了一部《红楼梦传奇》,据同时代的吴云介绍说:这部传奇“淘汰淫哇,雅俗共赏。幻圆一齣,挽情澜而归诸性海,可云顶上圆光,而主人之深于禅理于斯可见矣。
”就是说,作者剔除了小说中那些涉淫涉情的内容,批判情欲、崇尚理性,使戏的主题思想贯穿了佛家之禅理。然而就是这样的戏,在京城刚一上演,就被禁止了。
可以推测,小说《红楼梦》问世之后产生的“红楼热”,一定催生了不少红楼戏,只是大部水平不高,留下来的不多而已。比如同治十三年有个叫许鸿磐的就说:“近有傖父合两书为传奇,曲文庸劣无足观者。临桂朱蕴山作《十二钗》十六折,……未见能胜也。”所谓“傖父”就是粗鄙少文之人。这个许鸿磐认为,《红楼梦》中最让人感到悲且恨的,莫过于晴雯之被逐、黛玉之死、宝钗之寡。于是他“仿元人百种体,为北调四折”,以晴雯、黛玉、宝钗三人为经,以宝玉为纬,编写了《三钗梦》,包括勘梦、悼梦、醒梦。所谓北曲,即北方杂剧。但可能还不是京剧。(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