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一场京剧、皮影两下锅的《灯官油流鬼》,把我引进了人艺实验剧场。我已经记不起第一次走进小剧场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至少是十年开外了。之所以要去看这出戏,一是这出戏的名字:《灯官油流鬼》,新奇,怪诞,给我造成了一种悬念。更令我好奇的是这个戏的形式:京剧跟皮影相结合,这会是一种什么样态?
看完之后我由衷感到:这确实是一种创新。
两种不同剧种的混搭,自打清朝那会儿就有了:秦腔、梆子两下锅,皮黄、昆曲两下锅,梆子、京剧两下锅,不新鲜。而且难度也有限,都是人在台上表演,都是唱念做舞,衔接起来没有什么困难。
不同形式的艺术,混搭成一个戏,难度就大了些。上世纪80年代,央视播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评书与表演结合,王刚就是在那出戏里说评书被观众认识的。对于这部两种艺术形式混搭的作品,有人称赞,也有人不以为然。
9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说书•唱戏•话三国》,由评书艺术家连丽如表演评书,京剧演员唱戏,把几出三国戏串联起来成为一个节目。这个创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节目没有保留下来。
真人和木偶一起同台表演,现在也不新鲜了。2013央视春晚蔡明潘长江演的小品《想跳就跳》,里面就有一个布袋木偶。不过,那个木偶充其量只是一个道具,算不得是个演员。木偶当演员的,追溯起来的话,还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小铃铛》开的头儿。影片里的木偶小铃铛带着真人扮演的小满一起参观木偶展览会,向小满介绍展示各种木偶。那段戏里的木偶,和真人一样被赋予了生命。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美国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在这部影片里,真人演员与卡通角色同场表演。放在电脑科技发达的今天,要实现这个效果易如反掌。不过在1988年这部电影刚问世时,人们无不惊讶它在视觉上的独具匠心和出神入化。
话题似乎扯远了。还是来说《灯官油流鬼》。这出戏是根据传统戏曲《探阴山》、《铡判官》改编的。剧情是,少女柳金蝉元宵夜观灯,偶遇被家长强令退婚的未婚夫颜查散,二人相约:非对方不嫁娶。狂风骤起二人失散,柳金蝉被张保骗至无人处害死,嫁祸颜查散。阳世间的贪官将颜查散屈打成招处以死刑。油流鬼见此,引柳金蝉冤魂去冥府告状,不料经手判官张洪生前是凶手张保之父,于是他改写生死簿,将凶手名字改为颜查散。这一切被心怀正义感的油流鬼看在眼里。后来包公到阴间勘查此案,油流鬼据实举报,包公将判官法办,为颜查散雪了冤……
这个戏的最大看点,是皮影戏与京剧的结合。戏是以皮影开始的。从元宵之夜柳金蝉上街观灯,遇颜查散,到遇害身亡,是由皮影戏表现的。然后,真人扮演的油流鬼、柳金蝉的冤魂、阴曹地府里的判官和包公等,先后出现在舞台上。而皮影表演并没有完全退为背景,颜查散遭拷打,包公介入查证,还是通过皮影戏来表现的。
皮影与京剧结合的好处在于,首先是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提高了这出戏的可观赏性。尤其是对于京剧比较陌生的年轻观众来说,两者的结合,较之单一的京剧,更多了一些吸引力和号召力。而且,因为皮影戏的配音和伴奏完全是京剧的,这无疑有助于京剧的推广和普及。其次,两者的结合为这出戏节省了演员,降低了演出成本。故事中的颜查散、恶棍张保以及制造冤案的贪官,还有众衙役,都是通过皮影表现的。较之单纯的京剧,演员人数减少了一半有余。
皮影与京剧两者结合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创新。一个是非物质遗产,一个是国粹,二者都需要创新、发展、传承。结合在一起,交替表现,相互补充,共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在演出之后获得了相当多的好评。由此可以说,《灯官油流鬼》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新。它的意义在于,为两个不同的剧种,或者说不同的艺术门类,找到了一个可以共赢的传承方式。
说了这么多肯定的话,并不是说《灯官油流鬼》已经很完美了。在剧本的写作上、剧情交代上、人物的塑造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在皮影与京剧结合的这一点上,没有人提出否定性的意见。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同剧种、不同艺术门类的结合,都不存在“行不行”的问题,只是一个结合得“好不好”的问题。理想的结合,当然是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彼此呼应,互相补台。
有“河北梆子的梅兰芳”之誉的高殿军,在他演出的《白蛇传•游湖》中,就使用了3D动画:大幕拉开,舞台的整个背景是一幅立体的风景画面,青山绿水,云雾缭绕。这时,山脚下出现两条蛇。它们一边游动一边变大,超大的身躯围着山峰盘旋。突然,它们吐着信子迎面向观众扑来!在观众的一片惊叫声中,两条大蛇消失了,白素贞携小青出现在了舞台上。观众立刻明白了:噢,这两个美女,就是那两条蛇变的。在随后的戏中,3D动画背景始终配合着剧情:刮风了,湖水生波树影摇动;阴天了,乌云密布天色变暗;下雨了,观众不仅能看到湖面上雨点溅起的水花,还能听到雨点落入湖中的声响。这个3D动画背景的运用令人叫绝。它不仅美化了舞台、增强了戏剧的演出效果,最可贵的是,它不搅戏,不分散观众对演员的注意,还有助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灯官油流鬼》恰恰在这方面需要提高。皮影的动作和演员的表演配合需要加强默契:演员作动态表演时,皮影形成的背景应该是静止的;演员的演唱中需要通过形象来表现、来补充时,可以让皮影来发挥作用,来个“声画对位”。如果前面演员在唱在舞,背后的皮影不管不顾地表现阴间地狱里怎么大锯锯人、油锅炸人,这就分散观众注意力,是搅戏了。
那么,谁来评判“好不好”呢,自然是观众。对一种艺术创新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很正常。当年梅兰芳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时,也招来过非议,有些京剧前辈说他那是幺蛾子。但是,观众认可了。一种艺术创新是否成功,要看大多数观众的反应,要看市场检验的结果。这对《灯官油流鬼》同样适用,这出戏是否成功,是否站得住脚,要由观众、由市场来评判。不过有一点现在就可以肯定,就是这出戏将皮影与京剧相结合的探索,是成功的,是得到了观众认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