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儿”,又叫“江米人儿”,是一种用掺入颜色的面粉做材料的微型雕塑,确切的叫法应该是“面塑艺术”。民间的面塑,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中国民间面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据沈从文先生说,汉朝已经有面塑的俑了。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新疆一座唐代墓葬里发现的面塑俑人。
华北地区的面塑盛行于山东曹州(今菏泽地区)。面塑艺人坐在街头,拿出五色面,在细秫秸秆儿、苇子棍儿上,捏个大公鸡什么的,复杂点的,捏个孙悟空、猪八戒,姜太公钓鱼。造型比较粗犷,体形比较大,人物通常在10厘米左右。北京人称这种“大面人儿”为“怯面人儿”。“怯”,就是“外来的”、“非本地的”。
这是北京面塑艺术的前身。
将面塑上升为艺术的,是汤夙国的父亲汤子博的功劳。
汤子博,1882年生,通州人,年轻时聪明好学、喜欢动脑子。他学过国画,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清末民初,他在街头上看见一个捏面人的。心想,要是能用面把我画的人物捏出来多好。于是他买下了面塑艺人的全部五色面,回家潜心研究起来。五色面用完了,可是他的兴趣正浓,欲罢不能。汤先生就自己试验做五色面。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面塑艺术在汤子博先生的手里逐渐成熟起来。相对于曹州“怯面人儿”的汤氏的“细面人儿”,就这样诞生了。
汤子博老先生最先把这门艺术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汤有贵和汤有益,和女儿汤敏贞、儿子汤夙国。
汤氏的“细面人”诞生之后,北京又相继出现了面人郎(绍安)和面人曹(仪策)的“细面人儿”。时间大约在20年代到30年代。汤氏兄弟和面人郎等人,把“细面人”的艺术,带到了全国各地。
笔者早年采访过面人郎。面人郎叫郎绍安,是面人赵(阔明)的徒弟;面人赵,早先也是捏大面人的,民国初年面人郎跟面人赵学捏面人,学的是大面人。他们都是后来改捏“细面人”的。而且从大面人改捏细面人,郎绍安还在自己的师傅赵阔明之前。面人郎与汤子博的关系,是同行间学习与借鉴的关系。面人郎从汤子博及其兄弟那里得到借鉴,面人赵、面人曹又从面人郎处得到指点和借鉴。他们的面塑作品各具特征,为面塑艺术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汤氏面塑艺术的特色,一是生动逼真,人物的神情形态喜怒哀乐无不毕肖;一是精致,人物脸上的皱纹、衣服的皱折、身上佩带的饰物,可谓细致入微。最令人惊叹的是:半个核桃里,可以塑上27个人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