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琼华岛,后有北京城
(2013-12-14 11:38:28)
标签:
金中都艮岳 |
分类: 北京史地 |
那么,琼华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中海东岸有座流杯亭,清康熙皇帝《御制流杯亭诗》中说:“琼华万玉堆,太液千夫凿。”意思是,琼华岛是堆成的,太液湖是人工挖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琼华岛上有座白塔,那是清朝顺治年间建的,所以后来人们叫它白塔山。乾隆皇帝《御制白塔山总纪》中说:“白塔山者,金时琼华岛也,……元之时改为万岁山,或曰万寿山。”这段话简要地说明了琼华岛的历史。
金朝是按照汴梁的宫室制度规划燕都皇宫的。汴京有艮岳,金中都也不能少,于是就在中都城外的东北方,动用人工,在稻田中挖出了一个湖泊,这就是明代称之为金海的太液池;堆起了一座小山——琼华岛,岛上广栽花木,营构宫室。
有记载说兴建琼华岛是在大定十九年,窃以为非是。按《金史·世宗纪》:“大定十九年五月戊寅,(世宗)幸太宁宫。”就是说,大定十九年,太宁宫已经落成,动工时间应该更早些。太宁宫后来改名为寿宁宫、寿安宫,明昌二年改为万宁宫。此外,琼华岛之巅还建有一座广寒殿。大概也就在那个时候,金朝以折粮的方式,用民力将汴梁艮岳的奇石辇至于此——所谓折粮,大概就是农民将石运至中都,可以充顶田赋——在有皇帝的年代,种地,是要纳粮的。
永乐中,朱棣带着他的孙子朱瞻基游琼华岛,朱棣对他孙子说:“此宋之艮岳也。”
乾隆皇帝说:“琼华岛上多奇石,宋艮岳之遗,金人辇致于此。”
艮岳,是宋徽宗时期花费五年时间,用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山周十余里,高一峰九十步”,遍植珍奇花木,广置玲珑美石,亭台楼观,不可胜纪,珍禽瑞兽,应有尽有。此山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万岁山为何又叫艮岳?因为此山地处宫城东北隅,而艮,在八卦中位于东北。
艮岳位于宋京东北,琼华岛也位于中都东北;艮岳初名万岁山,琼华岛到元代也叫万岁山,这不是偶然的:一定要在皇宫的北面或东北面有座山,是出于同一种理论——风水。
历史证明,根据风水理论堆起的万岁山,并不能起什么作用。正如朱棣所说,艮岳加速了北宋的灭亡,金朝堆起的琼华岛,也没能挡住蒙古骑兵。
蒙古人南下灭了金朝,成为北京地区的主人。战乱过后,金中都毁坏严重,难以继续作为都城,琼华岛也满目荒残,破败不堪。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浚太液池,峙万岁山”,并重建广寒殿。请留意“浚、峙”这两个字,此处应是动词:浚者,挖也,使之深且广;峙者,使之高也。当年十月,忽必烈就在“万寿山殿”接见了高丽国王,说明一些新殿已经落成。
就在琼华岛工程进行中,忽必烈决定以琼华岛的建筑群为基础,建造大都城。
侯仁之先生认为,元朝统治者决定在这里建造都城,是考虑到琼华岛周围的湖泊可以为新城提供足够的水源。
大都城破土动工的时间,是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建造大都城的总设计者是刘秉忠。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做过刀笔小吏,出家当过僧人,“尤邃于《易》及邵氏(即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根据他的这种知识结构,他规划大都城的理论依据,必然是八卦、堪舆。于是,先将湖泊置于都城之西,就是必然的了。那么皇宫呢,既然按照风水理论坤位或艮位必须有山,有现成的琼华岛在,皇宫兴建于琼华岛之南、太液池之东岸,则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元代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城池、营建皇宫——侯仁之、单士元两位先生都持此说。所以。“先有琼华岛,后有北京城”之说,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