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乔家大院 听乔氏心声
标签:
楹联匾额治家 |
分类: 游记 |
笔者有幸,被盛情的山西同行邀请,走进了久闻盛名的乔家大院。
最早领略到乔家大院的气派、阔绰,是在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看到乔家大院那样富丽堂皇,不由揣测道:这院落的主人,一定是一个土财主。在山高皇帝远的山西,他乔家还不由性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然而此次游览乔家大院之后,这个印象被一扫而空。为何?因为我听到了乔致庸的心声。
或问,乔致庸早已作古,你称听到他的心声,莫非见鬼了不成!
非也。乔氏虽然作古,但他的思想仍然留在他的深宅大院里。只要留心,不难发见。在何处?在乔氏当年留下的楹联里。
人生在世,应当如何安身立命?乔致庸自有主见。请看这副楹联: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
我领会,所谓与古人争,意思是不与今人争;与今人有何可争?无非名利二字。与古人争什么?争仁义,争美德,乃是希贤追圣之意。上联易于理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循规蹈矩,不要犯违背天理的错误。身为商人,怎能不与人争利?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者,即天理也。这天理,大概就是乔致庸的信仰。
乔家大院大门外的照壁两旁,有一副篆体楹联,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乔家的:
“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我理解,上联是对乔氏为人的肯定。人之大欲者,无非是财富。一个商人能做到“损人欲”——压制、削减自己的财富欲,谈何容易!但是,他有敬畏天理的意识、遵循天理的准则,就有了可能“损人欲”的理由和依据。
下联是对乔氏德与才的夸赞,有可能是夸饰溢美之词,但从下面这副楹联来看,乔氏确实是个不走仕途的读书人:
上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
下联:创业难,守成犹难,知难不难。
在崇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乔致庸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读书自然好,但是读了书不一定非要做官,经商也不错,只要学好——正派经商,莫违天理,就好。下联更是体现了乔致庸的睿智。不知乔致庸是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他的哲学思想令人佩服。
乔致庸可能不大同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但他还是主张要多读书的。看这副楹联:
上联: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下联: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这话说得多好:即使读书没有功成名就,但是毕竟做人的品位高雅了——因此,这书是必须要读的;行好、积德,并不指望获得回报,只求清夜扪心,心安理得,安然入睡,无虑深夜叩门。这才是一个儒商的心态。试问,如果此人也行贿官府,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像《红楼梦》里的薛蟠、《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一样,他能“梦稳心安”么!乔致庸不是薛蟠、也不是西门庆,因为他读书——“究竟人高品雅”。
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有一块是光绪四年李鸿章书写的“仁周义溥”,还有一块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
“仁周义溥”,简单说就是称赞乔家仁义备至的。
“身备六行”之六行,出自《周礼·大司徒·地官》,指人的六种善良品行:“孝,友,睦,婣,任,恤”。我才疏学浅,妄加解释:应该指的是人的六方面人际关系。孝是事父母;友是事朋友;睦是事兄弟;婣字同姻,指事妻子,包括因婚姻而结成的亲戚;任是事属下;恤,“振忧贫者”,指对待周围的贫困者。可见乔致庸的人际关系不错,尤其是对周围的贫困百姓,否则三十六村百姓不会用这四个字赞誉他。
说到“姻”字,我想起了对于乔致庸婚姻状况的介绍。我听说,乔致庸虽然富甲一方,在婚姻上却是坚持一夫一妻的,并无三姬四妾。虽说他有过六次婚姻,都是前者去世,再娶后者的。这恐怕也是他家族和睦的原因之一。
大院第一道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肥者,富足之谓也。这个思想,其实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殊途同归的。荣宁二府的衰败没落,不就是子孙不肖、家族不睦么!乔家大院并没有因为子孙的不肖而导致没落,说明乔家确实是言行一致的。
乔家大院里还有许多楹联值得玩味,无奈我们行色匆匆,不能细细咀嚼。
游乔家大院,不要仅仅留意那些房舍院落,要多多留意乔氏的治家思想,乔家的处世哲学。
http://file1.mafengwo.cn/pic/app/16/66/0_166692_groupinfo.jpe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