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城里的虎
(2010-03-14 15:06:27)
标签:
扒儿胡同虎城杂谈 |
分类: 北京史地 |
北京城自古有虎,有虚拟的虎,也有真实的虎,还有披着人皮的虎。
元大都:刘秉忠置虎
按照古人的说法,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神镇守。分别为: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元大都的规划建造者是刘秉忠。此人非常博学,精通阴阳术数。他设计的大都城,包含着不少神秘迷信的色彩。比如,大都城开十一座城门,是为了象征三头六臂的哪吒,南面三门是三头,北面两门是两足,东西各三门象征六臂。
那么,刘秉忠把虎安置在哪儿了呢?在西城的地名里。西直门内大街路南,过去有座老虎庙。此庙应该始建于元代,因为庙西有“扒儿胡同”:南扒儿胡同、北扒儿胡同、中扒儿胡同、大扒儿胡同。扒儿,蒙古话就是老虎。扒儿胡同的名字,无疑与老虎庙相关。
扒儿胡同这一地名一直叫到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扒儿胡同改叫“大安胡同”了。老虎庙这个地名一直保留到解放以后。
古人以为,白虎苍龙朱雀玄武,都是拱卫紫微帝星的。然而,白虎又是凶神,不能让它乱跑,要“镇之使安”。所以,老虎庙的前面有妙应寺白塔,有砖塔胡同,再往前,有庆寿寺双塔(原址在西长安街上,现已不存),再往前出了城,还有天宁寺塔。塔,是镇虎之鞭。因为虎在西城,所以北京的塔也都在西城。
老北京城西的胡同、街巷名称,也有让虎安宁的意义。虎最爱吃羊肉,故西城有羊肉胡同;羊肉胡同北面有旧驴肉胡同,对虎来说,驴肉不如羊肉好吃。再往北,是臭皮胡同,皮都臭了,肉自然不能吃了,意思是希望老虎不要往北走。再往北,有豹子胡同,豹子是镇慑老虎的。后来,这些有“伏虎”意义的地名,有些就改成谐音的了。比如豹子胡同,改成报子胡同;臭皮胡同,改成寿比胡同了。
由于古人不希望老虎乱跑,所以老北京西城的街道大多为丁字街。西直门大街向东顶到新街口,是丁字街;西安门大街向西顶到头,也是丁字街。明朝修建了北京外城,宣武门大街向南顶到菜市口,还是丁字街。古人的迷信,给现代的北京城的交通造成了大麻烦。打通道路,旧房搬迁,无形中加大了工程量。
明皇城:朱厚照养虎
明朝的紫禁城外,还环以皇城。皇城的南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北侧;北墙,在地安门东西大街的南侧。东黄城根、西黄城根,是明皇城的东西城墙。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秋天,明武宗在皇城西北角、太液池的西岸,建造了一座虎城。虎城里有没有真的老虎?《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宗皇帝曾降旨,“令居庸关太监李嵩等擒致虎豹生者”——要他们活捉一些虎豹来。《明史·江彬传》中记载,“一日,帝捕虎,……虎迫帝,(江)彬趋扑乃解”——武宗逗虎玩,险些被虎所伤,说明虎城里真有虎。
虎城之侧,建有豹房。所谓“豹房”,是“宫殿数层,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开始时,明武宗只是白天来玩玩,到后来,索性就住在“豹房”,经宿不去,号为“新宅”。
“豹房”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呢?声色犬马。清初学者曾参与修《明史》的毛奇龄,根据搜集到的史料写出了《明武宗外传》。《外传》中说,武宗每天征召教坊乐工入“豹房”应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不少是西域少数民族的女人。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精通房中秘术,被武宗知道了,召入“豹房”。于永是色目人,向武宗说:西域少数民族女子的美色大胜中土,并将一些色目人官员中能歌善舞的女子搜罗进“豹房”,“歌舞达昼夜,犹以为不足”。于永还怂恿武宗,将一些色目人官员的女眷召至“豹房”内,说是教授歌舞,“而择其美者留之不令出”。
然而明武宗最宠爱的,是一位从从太原带回来的“刘娘娘”。她是乐户刘良之女,乐工杨腾之妻。武宗游幸山西,在众妓女中见此妇“色姣而善讴”——美貌又善于歌唱,就把她带回北京,“饮食起居必与谐”。京剧里有出戏《游龙戏凤》,又叫《梅龙镇》,说的就是明武宗的故事。当然,戏里的皇帝被美化了。
“豹房”里还有披着人皮的虎,而且不止一只,是号称“八虎”的八个太监。为首者就是刘瑾。刘瑾在景泰年间入宫,由大太监李广推荐,进东宫侍侯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当上皇帝之后,让他掌管钟鼓司,负责皇帝出行及在“豹房”的玩乐。他常常向武宗奉上飞鹰、猎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并带皇帝微服去宫外游玩,把个少年天子哄得心花怒放。
刘瑾被诛后,武宗身边还有江彬等人。在这帮坏人的勾引下,朱厚照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正德十六年,朱厚照死于“豹房”,年仅30岁,连个后代也没有留下。他死了之后,颁布遗诏,“放‘豹房’番僧及教坊司乐人,……还四方所献妇女”。 朱厚照养虎遗患,自己终于被“虎”吃了。
清北京:西便门进虎
这件事听着有点“玄”:雍正三年冬十月戊辰(初四),野虎入年羹尧家。这条新闻刊登在当时的邸报上,收录在清朝乾隆年间萧奭著的《永宪录》里。全文是这样的:
虎由西便门进正阳门西江米巷,入年羹尧旧宅,咬伤数人。九门提督率侍卫枪毙之。上降谕:“朕将年羹尧解京,本欲仍加宽宥,今伊家忽然出虎,真乃天意当诛。将虎仍还伊家。”相传羹尧生时有白虎之兆。都城人烟稠密,环卫森严,竟无人见虎所由来?亦非偶然矣!
正阳门即前门;西江米巷即西交民巷。由此可知,西交民巷有年羹尧旧宅。年羹尧倒台之前,置有多处房产,定州,保定,沧州,涿州,房山……
野虎入年宅时,年羹尧已经被革除了大将军的职务,以“闲散章京”的身份待罪杭州。十一月初三,年羹尧被押解回京。 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议政大臣等罗列年羹尧九十二大罪,“请诛大逆,以正国法”——请求对年羹尧处以极刑。雍正皇帝念其平定青海之功,赐其自尽。
“野虎入年宅”的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条新闻不无破绽:既然“无人见虎所由来”,如何知道此虎是从西便门进、经正阳门至西交民巷的呢?又如何知道此虎一定是野虎呢?令人感到蹊跷的是:这只虎谁的家都不去,偏偏跑进年羹尧家!更可疑的是:既然是野虎,为什么打死之后“将虎仍还伊家”,而不把这战利品赏给九门提督及其部下呢?或许,这只虎本来就是年羹尧家养的,这时候皇帝正要收拾年羹尧,年羹尧连自己的脑袋都快保不住了,还有心思顾及家中豢养的动物?虎饿极了,因而跑出来伤人,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清代北京城皇家内苑饲养的动物里,肯定是有虎的。康熙二十二年,玄烨皇帝为了庆祝海宇荡平,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载门高搭戏台,唱了一回大戏——《目连救母》。皇帝亲自上台抛撒银钱,施舍百姓,与民同乐。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这出戏里,使用了真马、真象和活老虎!试想,如果不是驯养的虎,怎能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