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电影:真的永远不死?
媒体稿
■文/慕容天涯
电影永远活跃的生生不息之感,可以用各类型片的不断出现或消失证明。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和艺术多元化,某些电影类型和特质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如漫画改编的商业片让两种不同的艺术杂交产生化学效应。再比如CG技术从锦上添花般的电影附属品,成为在大制作中比比皆是的标准配置。再比如肌肉300男们将绿幕用到极限,让这一诞生已久的技术焕发新生。
由此可见,电影正在不断的发展轮回,而在新类型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同时,某些东西却渐有销声匿迹之感,且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比如令港人骄傲、国人自豪、世人为之瞩目的功夫电影,其现状令我们正在考虑一件事:即在描述这类型电影辉煌的定语里一一加上“曾经”。

这一次,《功夫之王》又将功夫电影推到了眼前。主演成龙和李连杰作为整个华语电影在当今少有的一线明星,挤进千万美刀俱乐部的会员,在2007年的好莱坞只奉献了两部温吞的电影。每当他们远走他乡之时,南橘北枳的功夫水土不服就显露无遗。《游侠》中的李连杰虽然一脸酷相,但无论是奢华的世爵跑车,还是杀手的拉风身份并不能拯救这部只在结尾短暂惊喜,却通篇无趣的电影。而《尖峰时刻》里,功夫喜剧已经完全被喧宾夺主,种种笑话和滥俗情节成为主流,将影片演绎成标准的爆米花作品,成龙只是短暂的打斗接近敷衍,电影里什么都有,只是没有拳脚。
好在我们还有《功夫之王》。可以让这两位功夫巨星聚在一起,面对面的切磋较量。然而在短暂的激动和欢愉后,我们却忽然发现,走出去的强者不强,而回归的时刻不弱。
成龙的回归作品,不论是《神话》中逼近黄金时期的工厂打斗,还是《宝贝计划》里笑料百出的室内戏,都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李连杰的《霍元甲》在2006年春节惊艳亮相,引起关注的同时创造了内地电影市场新的黄金档期。2007年年末,《投名状》又势如破竹好评如潮,李在片中演技亦飙升获得极大的褒扬。而三足鼎立之中一直以来内地观众最陌生的甄子丹,凭借2005年的《杀破狼》将近年来的功夫片推上了一个顶点。次年漫画改编《龙虎门》毁誉参半,但2007暑期的《导火线》奋力拼搏确有新意。
这些片子因何值得把玩和称赞?成龙的好莱坞电影不是没有新意和创举,而是在严格的员工保障制度和缺乏大批熟练功夫替身的情况下,没有人会作出博命的举动;而李连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由元奎作为武术指导的西片往往都会呈现出
“飘”的美感,而舍弃真实的表述。去看看《非常人贩》,你就会发现你不会喜欢上杰森·斯坦森的上天入地,而只会和讨厌克里斯·塔克的笑话一样对其嗤之以鼻。
看的这些,你还认为功夫片真的会江河日下,逐渐消失吗?还是说目前的主流欧美市场的困境,实则是南橘北枳的文化隔阂,和复杂的多方面因素造就的结果。
吴京、樊少皇、安志杰。功夫电影并不缺乏有亮点好身手的“新”人。数年前有人断言,枪火的威力会抹杀拳脚的威风。几年后,又有人打着CG一统天下的旗帜,想令功夫走上绝路。可是,功夫,最顽强最博命的功夫,真的就会熟手就戮,等待消亡吗?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我们为什么会无视功夫电影的努力,而是市场只喜欢话题性电影和视觉奇观,没有这两者的其中之一,想获得已经被爆米花的“营养”微醺浸染的观众群肯定,只是天方夜谭。
可是,犹如燎原之火一般,只要人们崇尚强者,惩恶扬善的信念还在,我们就会永远喜欢功夫。毕竟它传承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精髓之中最独特的一部分;毕竟他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在奔跑打闹之间成长,刀枪剑戟对于没有分类制度之下的我们而言,是最熟悉的伙伴;毕竟像成龙和李连杰这样可以铭刻影史的演员还在,在功夫里,他们要么硬桥硬马,拼搏不止,要么犹如丰碑屹立,仁者无敌。
所以说,功夫电影并没有死亡,对于强者,恒强在这个年代只是奢望。我们可以当作它正在暂时休息,回过头,其定会转瞬间便精神抖擞面对我们。犹如星星双手合十,对火云邪神说:“想学啊你?我教你啊。”
载于2008年5月《财富生活》杂志,平媒有删减,网络完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