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中散发的博客
风中散发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888
  • 关注人气:11,0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训练与中西

(2019-09-11 10:30:09)
分类: 投资札记
  我写了几个月的关于孩子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话题。最后,又绕回到问题的起始点,中西教育的源头,孔子与苏格拉底
  学前孩子,除了玩,不会别的,也不可能对别的感兴趣。在古代,教小孩,从4岁开始,就进入受业时段。孔子和苏格拉底,两种教育家思维,影响了东西方几千年。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兴趣该如何培养?的确,学习是一件自主性很强的事,需要形成习惯,但是,兴趣是习惯形成的基础。对3、4岁的小孩,破坏了兴趣,想要形成习惯,根本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不是机械的传授。启发式,更多的是陪学生玩,跟学生处于平等的对话状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思考。另外,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话题,逐步的产生兴趣。这不是教,而是诱导兴趣与习惯形成训导,是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的,特别是对低龄小朋友。中西方的教学理念,骨子里的差异性,就源自于对教育的理解。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3、4岁的孩子就开始学大量知识,这是非常鸡血的过激行为。其实,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包括皇家,都是从4岁开始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不是什么稀奇事。从古至今,学子们求学,都是从幼年开始的。小孩子,在学前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学的方法,是不是让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积极与正面,而不是,该不该学。
  学前教育,最孩子来说,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同学习文化知识,是不冲突的。但是,有些家长,把文化知识的位置放在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和愉快的生活之上,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哪怕,教学方法很新颖,能够吸引孩子学习,也不能牺牲综合素质的培养关键期。
  小孩不爱学,这种问题,对我来说,基本上没遇到过。短暂的厌学,对新生事物熟悉过后的调整期,这是很常见的。但是,人生如此无聊,玩中学更有趣,自然而然就会让孩子重新走到教室里。因为,所有的玩具,能够接触到的任何玩耍的游戏,都是在锻炼学习能力。睁眼面对的一切,都是在游戏中学习
  秘诀,其实就是一条:你不需要教孩子,只需要陪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形成相当可怕的学习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训练与搭建
后一篇:训练与素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