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未来
(2018-11-29 11:05:27)分类: 投资札记 |
文字的历史,前面几篇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于那些对文字和语言缺乏基本认识,盲目的崇拜汉字和汉文化的人来说,扫盲下基本常识,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那么,未来怎么办?
汉字、汉语,用来记录无歧义文献的能力是天然存在缺陷的。对于文字的自然选择过程,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到,艺术和科学这两个方向,其实是文字的传播效率竞争问题,是文献的信息传递工具歧义性问题。
拼音文字、汉字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比拼普及程度,决定成败的是文字本身,而不是文字背后的国家实力。古罗马,倒是牛逼了,依然要以希腊文字为精英阶层必修。拉丁文写出来的文献全面赶超希腊文,才会形成拉丁学派彻底崛起。这个道理,对汉语、汉字,是相同的。很可能,中国的GDP冠绝全球,也不会出现全球的知识精英用汉字写科技文献,不会出现全球知识精英费劲学习汉语。
技术飞速发展,也在消弭文字、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属性,出现新的替代品。比如说,机器翻译非常牛逼,自然语言理解搞定了,无所谓用什么文字记录,可以搞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文字作为版本,机器通译。再牛逼一些的技术进步,可实现人与人之间思维层面直接沟通,可以取消文字和语言这个沟通媒介,直接交换心理词典和语义,搞三体人的交流模式。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单纯从交流信息的角度看,指望全世界的学者都去学中文,写中文的文献,我觉得完全是无厘头的意淫。日本、韩国,这些小国,科技再进步,也不可能实现文字和语言层面的逆转全球自然竞争结果。中国再强大,也不会让拼音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播效率降低。
日本、韩国,把汉字和拼音相结合,搞出来的所谓的改革,也是无厘头。文化基础就如此,语言本身就如此,彻底变成拼音符号的根本阻力在读音,而不是文字符号。在语言和文字层面,加一层汉语拼音,其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最尊重历史的方法。
其实,威胁最大的并非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和文化带来的综合型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字、语言,同其思维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要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劣势,正视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势。你,永远都看不到全世界所有人用汉字。你很可能会看到全世界人都懂一种拼音文字,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
正视历史,就是要更好的展望未来。我反对那些无脑意淫,就是为了更客观的看待未来。未来,属于向前看的人们,不属于向后意淫的人。即使,我们向后看,也看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论,因此,还是要更努力的向前看,向未来前进。
最后,还是用第一篇文的开头,来做个结尾。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两个轮子: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就像是爬山,从山脚同时起步,走不同的路线,最终,都会到达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