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文化
(2018-11-29 10:09:06)分类: 投资札记 |
《历史与文字》、《文字与文化》,这两篇文章,是我写给那些渴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源的网友看的。我写的是不是有道理,你自己来分析和解读。当我们接受学校教育时,老师没有能力穿越迷雾,纵览人类历史长河,调用多学科思维方式,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学生,会延续割裂的思维方式,站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侧,去看待天下。事实上,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不分国界的,真正的智者要有能力通览各种文化。
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经过激烈竞争,墙裂的崛起,根本原因,早就在文字上体现了。这种拼音文字,是一种文化竞争后结果,为了更高效、更无歧义的传递知识和历史。
比如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用希腊语写出来,只要语言的读法延续千百年不变化,文字的实际含义传递歧义就会相对小。同理,用希腊文写出来的文章,准确的记录了希腊先贤的正确与荒谬,传递给后人,经过不断修缮,文化层面积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带来的技术和创新也会遵循技术爆炸原理呈现加速前行。后人,不需要在文字这个层面,有过多的效率损失,知识的传承更加具有竞争力。
从希腊文延伸出来的各种类似的拼音文字变种,继承了拼音文字的特点,在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都有所体现。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成为早期西方文化竞争优势,是知识树成长自然结果。古罗马帝国,统一整个地中海地区,精英阶层,依然要学习希腊文化,到地中海东岸去留学,就是因为希腊文字、文章流传的更加广,知识分子运用的概率更加高。
希腊文化的崛起,从文字演变看,也不是一簇而就的,是一种发明创造的结果。
从古埃及、苏美尔、特洛伊、闪族语、希伯来语,各种语言吸取经验,自然竞争后,呈现出文字的最终竞争力。这种抽象提炼过程,越来越符合人脑对于语言加工处理的基本模式。
举个例子,写一个英文字母,顶天两笔。全世界的文字,大多数都是4笔之内搞定一个字符。汉字,就是N笔。人脑去处理一个模型时,字符作为一个最小单位,面对两个线条,同面对N个线条相比,处理难度是不一样的。人脑在记录汉字时,运用的技术是把汉字分N块区域,每块区域再去调用神经网络分层处理。一个汉字,你顶天写个两块、三块、四块。举个例子,这四个字,例字,就是三块。底层的笔画,再去用视觉网络处理简单几何符号来分割。我们中国人读汉字时,训练神经元系统,就必须要多一层针对单个汉字的偏旁部首的网络适配过程。
在心理词典的记忆上,按照数量,康熙字典是4.7万,数量也是很庞大。
当双方都是文盲时,希腊文盲,会说、会写,只需要掌握字母和读音,写出来的文字,少两个字母,知识分子也能看懂。汉语文盲,想把自己说的普通话、上海话、海南话写出来,让别人看懂,就拉稀般的艰难。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时代,就是扫盲难题。
假设,A、B两个文明打起来,双方人口一样多,武装实力差距不大。A文明,需要学习26个字母,2百个前后缀和词根,就可以写下来口语。B文明,需要画画一样,学习并掌握300个字,关键还N个方言。A、B两方,谁的知识传承能力更强?谁的文字传播能力更强?谁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显然,A会更加容易。
地中海那个地方,就是小破国家成堆,几万人就是个城邦。人来人往,商贸繁荣,文化交融。人类,就是动不动就互相砍一下,为了个女人都能打的天翻地覆,自然选择就会把一种更加容易传播知识的文化给推升起来了。
阅读,是让人类从猿猴变成神的关键。阅读,可以让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阅读,是需要文字作支撑的。同样是写一本书,选择一种更具有竞争力的文字,是自然的过程。文字,就这样,一步步从图画中诞生,并引领人类进入科技时代。
为什么,一定是希腊,不是其他城邦?你看到的是刀枪,我看到的是文字、地理、文化。欧亚非,在一个核心地段,打出来的结果,就是希腊文字。这种自然选择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阅读,才是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最终结果。只有阅读,才能将人类从动物世界升级为神界。没有阅读,每个人都只能从茹毛饮血开始,从史前时代壁画开端,因此,你不阅读,就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