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与塑造
(2018-11-19 13:42:01)分类: 投资札记 |
《互联时代》一文,是我听小米主管营销的副总现场演讲后,有感而发写的文章。文中提到的万脑互联,在百度上没搜索到,算是我先吹出来的概念。20年之内,估计有声音会吹。为何,我能确定万物互联时代之后,万脑互联时代会到来?这跟我的知识结构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前文提到的心理表征体系。
各行各业,都有其思维模式。投资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尤其是芒格所推崇的投资方式更加特殊。如果,投资者能够掌握很多学科的大的基本的思维模式,那么,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普世的智慧体系。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专用名词解释,就是会形成一系列心理表征,形成一种网络体系。试图打造这种思维体系,你首先要知识面极为广,且有能力抽取出各专业的关键思维模式,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心理表征。这种表征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在阅读与思考中会形成洞察力。所谓的前瞻,本质上,来自专业训练后的心理表征体系对规律的理解能力。
举个例子,专业的足球运动员,在看足球比赛回放时,你让他们预测在某一个时点某一个队员接下来的行为选择,要远比不懂足球的普通人更精准。道理很简单,他们掌握了专业的足球运动分析能力,看比赛、猜测比赛,同打比赛之间,存在相似的思维模式,因此,专业化背后,实际上是系统化、规律化。
跨学科思维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往往会看到互为冲突的思维方式。比如说,计算机科学家,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一旦涉及到跨学科问题,牵扯到经济学与社会学,他们很多都预测未来计划经济会重现江湖。你怎么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圣经,但是,计算机科学家不存在这种思维桎梏,他们会从现有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看经济,不存在现有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跨学科思维,就是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通过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广泛涉足,建立起更全面的心理表征,以此,来认知客观世界。
人脑的可塑性,在跨学科思维冲击下,会变得更具有洞察力。在阅读思考背后,对应了神经元连接方式的重构。过去,你可能会坚信不疑的理念,在一次次突破舒适区的新知识涉猎中慢慢动摇,最终,改变自己的认知。因此,读书贵不在多,也不在精,而在多而精。
读书,要追求每一本书都带来新的进步,最终,编织成一个巨大的认知网络。当知识体系重构为跨学科的网络时,你就能理解,为何有些书不同人看过之后感受不一样了。书想要读透,关键在建立比作者要求读者具备的知识体系水平高几个层级的领悟力。此时,你才有可能读懂,何谓好书、何谓烂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跨学科思维大师写的书,可读性都差很多。我,为何喷哈耶克、波普尔,不喷其他大师?道理很简单,其他大师还不如哈耶克更加跨学科。很可惜,哈耶克所处时代,压根就没有信息科技,否则,他的智商绝不会写出那些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