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塑造
(2018-11-19 14:17:19)| 分类: 投资札记 |
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的认知科学,还没坚信人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大脑的功能区域化模型,是广为人知的理论。并且,人们坚信,脑部神经元系统,是不具备再生能力的,这些都变成荒谬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注定是不断深化的。
知识系统,必须要定期重构,以实现与时俱进。而且,跨学科思维,会带给人们一种可怕的感受。那就是过去很多知识分散的状态,经过长期训练,会把各学科知识贯穿,形成新的洞察。当你发现自己的所谓洞察,在其他科学家那里早就是成果时,你会觉得多少有些欣慰。你认为颇为独创的思想火花,已经被证实成为火苗,更多的是共识带来的认知愉悦。
在我没涉猎跨学科思维时,信息科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是不错的,并且,针对语言问题,也有过深入思考。但是,我还真没针对中文典籍背后的逻辑问题有过深刻认识,看不透其背后存在的严重问题。事实上,这是因为信息科技没学透彻,基础不扎实导致的。一旦,知识贯穿后,对形式语言与自然语言背后对应的认知科学有了更多了解,瞬间就会通晓其中奥妙。从此后,脑部神经系统的计算方式,就换成另外一套表征系统了。至此,才慢慢读懂了鲁迅,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历史。这个过程简单么?我不信很多人能有这个认知过程。
很多时候,读书也读不懂其精髓的。作为一个伟大的喷子,鲁迅是当之无愧的。继鲁迅之后,金庸算是另外一个时代巨匠。下一个,我投票刘慈欣。他们,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从更深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也不容易读懂其价值的。作家无数,死了之后,国务院给花圈的寥寥无几,为何?关键还是作品背后蕴含的力量。
知识,是在进化中完成重塑的。人脑,也是同样。过于狭窄的知识面,势必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无法全面的评估文章与思想的价值。阅读,给我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对思想的重构过程。某一刻,我很可能会颠覆旧有的思维方式,出现一个新的心理表征,完成思想升华。这种过程,本身也是防止衰老。我觉得,自己比30岁时思维更加敏锐了,估计是脑门训练导致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