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价值投资这些年,买入的股票,事后市场证明不是低估的就一只:李宁。剩下买的每一笔、每一只,都是低估的。低估,就是足够了么?我认为,低估并不是足够。低估,会变化。在某个时间段,股票低估了,然后,又高估了,你有把握看懂这种内在价值的变化才更加重要。
拿李宁来说,在李宁发展很好的阶段,低估买入的时间段很长,出现经营变化了,曾经所有的低估变成高估,你能看清么?这就回到企业经营本身,回到公司,而不是仅仅股票和股价。
有些疑问,没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你并不清楚结果。比如说,我不看好东阿阿胶,这也是个过程,以前看好。直到自己买了东阿阿胶放在冰箱里,就变的不看好了。那么,这就是个疑问,这种疑问水落石出的时候才会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只是现在不是时候,这跟李宁没遭遇到互联网冲击时很像。
虽然,我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压力也认为有限,但是,互联网这种技术对于零售存款的影响,对于大量活期存款成本提升的压力,对于利差的影响,我是很忌惮的。因此,对于银行股,我坚决规避此类银行,是对互联网这个技术变革的重视。犯过一次错之后,人都是会长记性的。现在市场没表现出来这种影响和差异性,可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爆发,只不过我提前预防了。这并不等于现在的低估就是真的低估,也许就是错估了。
低估,怎么就成为芒格不唯一关注的核心了呢?根源还在企业经营上,还在股票对应的股权上。市场变化,技术变化,企业也在变化。有些企业,其经营获利的根本不坚固,被摧毁了,这是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前要预防的。有些企业,是经营不善,导致跟不上时代变革,那就是管理问题了。第一类问题,对于优秀的投资者,从起步就要排除掉,要知道这个股票买下去对应的这个企业的盈利模式背后存在坚不可摧的护城河。第二类问题,那就要看企业和管理者了。在低估之前,必须要把这两个问题看懂才能出手,否则,所谓的低估也是不足够的。中国石油,都低估很多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