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观视角

(2014-11-06 08:59:53)
标签:

股票

分类: 投资札记
  关于金融业的争论非常多,投资者用何种视角审视,才是真正客观的,才会屏蔽掉过多的定性因素,回归理性的量化因素。这要求投资者具备良好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宏观,是决定分析判断是否依托合理的基本框架基础
  判断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泡沫,这些不利因素下的影响,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宏观思维能力。判断银行利差是否大幅下滑,是否因为互联网金融因素遭受重创,要依托基本的宏观视角。
  金融业增加值占据国民经济比重,这个基础数据,是极为重要的。不排除银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大幅放缓,被其他形势金融业替代,但是,整个金融业的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不可以偏差过大,否则,必然出现问题。现实是,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占比依然处于合理区间,符合国家宏观规划。
  银行业,70万亿的生意,2个点的利差,1.4万亿的利润,这些数据都属于合理范围。无论何种金融形势替代银行业,也必须要保证金融业增加值不能大幅超过3万亿。银行可以把70万亿生意,做到这个程度,其他行业替代银行,也不允许出现大幅背离基本的获利利差
  如果,出现银行业利差下降一半,信贷规模不变,那就要有一个像互联网金融业那样万众瞩目的行业崛起,拿走7000亿利润,那要承担多大规模的融资服务呢?这就形成极为不合理的背离,银行必须出现大规模资产缩减,互联网金融资产大规模提升到几十万亿级。那么,此时的互联网金融也就变成了庞大的银行业,受到完全相同的监管。
  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几万亿的互联网金融资产,造成银行业利差下降一半,出现银行业维持70万亿资产融资,仅仅因为余额宝这样一个对手,就搅浑整个行业的盈利空间呢?答案是不可能。道理很简单,我国宏观经济可以承受的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在5%以上。利差下降一半,相当于金融业增加值锐减,实体经济能承受的情况下,银行会保持高定价。市场份额太低的对手根本无法撼动整块蛋糕
  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互联网金融资产变成几十万亿,造成银行业利差下降一半?答案,还是不可能。金融业总共就这些蛋糕,互联网金融规模越大,越要收敛到合理利差范围,实体经济可以提供的奶酪就这么多。规模越大,越会收敛于平均水平。规模小,反而有机会,做到单位产值高
  关于不良资产问题,行业规模越大,越会依托宏观经济资产状况。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必然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任何资产规模极为庞大的金融业都要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所谓的优秀的风控技术,无外乎就是因为自身规模有限,可以通过挑选合理资产降低风险。这种技术,不排除在互联网时代个别企业存在优势,但是,前提是规模不够大。任何支撑国民经济基础的金融业形式,都无法摆脱庞大的宏观经济影响。
  《预期游戏》里描述的惨烈状况发生,必须建立在宏观经济整体出现惨烈调整,整个金融业都会遭受重创,不会出现任何一个分支幸免遇难。房地产行业出现大幅萎缩,房价下跌幅度达到50%。不会有任何技术,能够在这种大环境下幸免遇难。这就是客观视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残酷现实
后一篇:利差游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