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药业降价直指东方市场
(2011-05-20 07:01: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药 |
【注:全世界,都来中国掘金。】
研究公司IMS Health的报告写道,当制药业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们看到的景象是:制药产业总收入约为7330亿,而这其中的87%都来自欧美及日本。但这些国家的药物销量已停止增长。那么,下一片亟待开垦的“良田”在哪儿呢?答案显然是亚洲。虽然这里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而且罹患癌症、心脏病及脑梗塞的病人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其药物使用总量却仅与日本一国相当。
高昂的医药费令千百万亚洲人望而却步。现在,为了刺激亚洲人群的药物需求,埃塞(Eisai)、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安万特等大型医药公司首次在亚洲各地掀起了降价活动。冈村靖(Yasushi
Okada)是埃塞公司亚洲、大洋洲及中东地区业务负责人,他说公司将至少在亚洲的6个国家下调安理申(Aricept)的价格,安理申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品。冈村靖没有透露价格下调幅度,但他说希望销量的上升能够弥补价格下降的损失。他在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说:“在目前的价格状况下,仅有小部分有钱人能买得起我们的药品。我希望能通过这次价格下调来提高亚洲人对该类药品的接受程度。”
此类降价行动首次出现在去年,当时葛兰素史克公司声称,将把大部分药品的价格降至西方国家市场价格的2/3以下,在50个最贫穷国家的售价将为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
1/4
。该公司预计,亚太地区今年的销量将在去年增长了9%的基础上再提高10%。今年1月,赛诺菲也将为东南亚的患者节省某些药物一半的医药费,比如高级抗癌药物Taxotere。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协调员桑齐·门迪斯(Shamthi
Mendis)称,药品的降价不会对公众的整体健康水平产生影响。门迪斯认为:“只有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品牌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好处。”
亚洲、非洲和澳洲的药物销售总量为908亿美元,其市场增长潜力显而易见。据IMS公司分析,从2009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为首的17个经济体的药品支出将增长900亿美元。这一时期,仅中国的药品需求就将增长400亿美元。IMS公司预计,到2013年,这17个国家的药品销售额将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0%,而2008年仅为16%。
对大型药企来说,关键是要弥补当专利畅销药成为普遍药品时将在美国丧失的销售收入,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蒂姆·安德森(Tim
Anderson)指出,从2011到2016年,世界20大药品中有18种将超过专利保护期。这些药品的年销售额高达800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和发展中国家的药品销售增长预测值一样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