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全能性的新教材的新定义解释

标签:
教育细胞全能性 |
分类: 浙科新教材解读 |
教材研究:有同行交流,新教材对细胞的全能性表述“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与现行教材相比,概念表述增加了“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如何理解?
理论根据:
查找了《细胞工程学》(王蒂主编)第57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在1984年国际组织培养协会对细胞全能性作出了新的定义。也就是新教材适应了上述定义。
参考《生命科学教育》公众号解释:
(1)最早的定义来源于植物细胞方面
斯图尔德的实验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然而对于动物细胞特别是高等动物细胞来说,随着胚胎的发育和细胞分化,细胞逐渐丧失发育成个体的潜能。
(2)新的定义来源于动物细胞方面
对低等动物来说,动物细胞全能性还是可以充分体现。
解释一:严格来讲,哺乳动物真正意义上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只有受精卵和卵裂早期的细胞(一般不超过16个细胞的卵裂球)。这些具有全能性的细胞能发育成完整个体,自然也就能分化出组成个体的各种细胞类型。如果将其植入子宫后,由于不能形成胎盘等胚外组织,最终无法发育成正常个体。
解释二:对于人而言,为了规避伦理方面的争议,科学家有时会将早期胚胎细胞诱导形成特定的细胞类型,而不是诱导产生完整个体,只要控制好分化条件,就能分化出组成个体的所有细胞类型,即具有全能性。
我的理解是,有些还没有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特别是高等动物细胞)能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也算是细胞的全能性。只不过没有实际的实例而已。这样的补充定义更完整些。
当然,高等动物高度分化的细胞只能说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链接:全能性及相关概念例析
链接: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