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细胞:机体的雷达-树突状细胞(DC)

标签:
教育健康树突状细胞(dc) |
一、树突状细胞(DC细胞)简介
由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2011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免疫系统领域做出的独特发现。
二、树突状细胞(DC细胞)功能
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三、和巨噬细胞在功能上的不同之处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
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就是教材中所说的功能,如图所示),这个T细胞应该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
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 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T细胞,也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链接:抗原的递呈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