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标签:
教育课例研究安桂清 |
分类: 培训和学习心得 |
6月4日,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博士所作的讲座——《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安教授从学习的层面去分析案例,使我豁然开朗。因为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都习惯于把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如何指导等这些“怎样教”的行为上。我们多专注于探讨“正确的教学”或“教师的行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经验的研究和评判。但实际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师“教得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
一、课例研究的认识
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简要的说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以课为载体,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每个学生的言行”应成为教学研讨的出发点。课例研究只有以研讨“学生的学”为中心,才能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室”,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学习。由“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不仅标志着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更创造着崭新的教学伦理和教学文化。
二、操作步骤
(1)选择研究的主题→(2)初拟学习内容→(3)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4)教学设计→(5)教学实践、课堂观察→(6)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7)检讨整体教学成效→(8)分享成果,撰写报告→(9)另一循环的课例研究。
确立研究主题要做到“教学合一”,规划教学设计要做到“因学设教”,实施课堂观察要做到“以学观教”,开展课后研讨要做到“以学论教”,形成研究报告要做到“以学改教”。
纵观以上的操作步骤,对照我们平时的研修活动,我认为我们似乎也有研究的主题,也有研究的目标,也有研究的方法,但是我们对课的研究是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呢?每节课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吗?每次活动中教师都能从中受益吗?评议时有恰当的证据支撑吗?有分析的理论依据吗等。
总之,学生的研究和教材的研究要同步进行,对学科的认识必须关注学生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课堂的主旋律。
三、启发
1.在课堂上的观察视角及观察工具
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基本上就是听课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观察的视角大多放在教师的教上,只是偶尔留意到学生的表现。但安博士却给我们举了一些观察工具,让我耳目一新。一是观察量表,“如小组成员话语权分配观察表”,二是学生的“座位表”,三是“教案观察表”,四是“姓名牌”,十分科学,也富有说服力。就观察视角来说,我们平时只是凭听课者的感觉,看到哪里是哪里,没有明确分工。但安博士认为可以分“集体”、“小组”、“抽样生”分别确定教师分组观察,如对集体可以用观察表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小组可以采用观察表的形式记录小组成员的话语权分配,也可以用质性描述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情况;对抽样生可以采用质性描述的方式描述他们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即时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课堂观察,听课教师就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及教学效果,评课时就富有说服力,非常值得推广学习。
2.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我们平时在备课前也会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但我们往往是主观臆断多,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往往是泛泛而论,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匹配,一般只重群体共性的分析,而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考察。安博士认为学情分析可以用以下的一些方法与技术手段:预习;测验;访谈;课上质疑、点评、小结;倾听学生讨论;巡视学生做练习的过程;在答疑中发现问题;作业批阅;问卷调查等。做到多判据互证,课前、课中、课后贯穿的综合性研究。
3.有关研讨的话题
安博士认为可以有以下的话题:基于研究主题我们观察到了什么?观察结果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观察者)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尤其是第四点,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总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不是教学诊断型的研究,而是基于设计的研究,要与具体学科、具体课型乃至具体的某节课结合,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作为变革的方法论,就必须要嵌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要成为教师教学的日常景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