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要点总结

标签:
教育教学论刘恩山 |
分类: 培训和学习心得 |
这几天有点空闲,认真研读学习了刘恩山老师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由于以前大学时没有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觉得还是相对熟悉这方面的内容,但也值得进行要点总结,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
全书共有十二章,内容丰富,下面就几个相对体会比较深的总结如下: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2.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答: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5)生物课程标准隐含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二章: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3.科学素养包括了哪两个方面?
答:(1)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2)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4.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哪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答:(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三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5.对行为学习理论的认识?
答: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行为学习理论中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有三种:(1)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他们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功绩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不足之处是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6.对建构主义的认识?
答:(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强调学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2)角色的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3)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基本教学技能
7.提问类型和原则?
答:提问类型有:(1)回忆提问;(2)理解提问;(3)运用提问;(4)分析提问
提问原则有:(1)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2)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在于内容要集中;(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4)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及处理方法;(5)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6)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态度提问;(7)提问后不要随意的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会发生微妙的变化;(8)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作用与意义。
第五章:教学策略
第六章: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第八章:中学生物学实验
第九章: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8.备学生大体包括的哪些内容?
答:(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2)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3)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4)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十章: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
9.新的教学评价观是什么?
答:现有的教学评价往往过分地强调甄别功能,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制造出许多所谓的差生,评价也成为制约、打击学生的武器。其本质不是为了改造、促进教学而评价,而是为了应付、达成评价而教学,这种本末倒置现象依然存在。新的教学评价将更好地发挥三方面功能,一是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二是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三是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某一整套目的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
第十一章: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
第十二章: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10.当代生物学教师角色的如何转变?